Saturday, 29 December 2012
敏求精舍
粉青釉堆塑螭龙纹尊一对 敏求精舍40周年展展品 香港本土收藏精英 敏求精舍
文:李燕玲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就已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继伦敦、纽约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自由宽松的进出口和税收政策。除了这些客观条件,香港有敏求精舍这样的本土精英收藏社团,才真正获得了实体支撑。敏求精舍既有文物鉴藏知识,也有相当的管理推广理念;既有高水平的收藏,又有很强的购买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香港才能持续消化众多高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也正是由于他们蓄积了不少好的收藏,香港才得以持续有好的货源。而正是在这买与卖的持续更迭中,中国艺术品的价位才持续上扬,香港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也才会不断获得提升。
敏求精舍的形成渊源
清末民初,由于连年动乱,不少没落贵族南下上海,家资收藏随之也积聚上海,上海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的一大文博中心,有古董经营商二百多家。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局势动荡和经济管制,不少外侨、华人纷纷转移资产或离境,有移居海外的,也有定居香港的。其中,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大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也在其列。文物书画也随人散而散,中国民间收藏一时命悬一线。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形成了官方、走私两条流失线,大范围成批次的海量流失。
文物书画从内地流散出去,大多会以香港为中转地。作为集散地,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香港成就了很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同时,也造就出了敏求精舍这样一个华人民间收藏团体。
敏求精舍成立于1960年,主要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三位先生发起组织,他们约集香港好古诸友十余人组建了这个收藏团体。到上世纪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会员达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时,有香港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名誉会员22人。
敏求精舍中的重要个人收藏,有精舍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承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从世家到新贵,成员和藏品的变迁
敏求精舍的前期会员,很多是直接从大陆移居香港的,如胡仁牧、陈光甫、黄宝熙、霍宝材等。前期会员的职业,要么是大银行家,要么是世家出身,甚至是大陆的重要银行世家,如陈光甫、胡仁牧的父亲曾与宋子文等并称“民国十大银行家”。而他们的藏品则以高端古董文物为主,尤其是瓷器。
敏求精舍的会员每月例行聚会两次,例会上会员会带来个人收藏与会成员一起作讨论交流,大家对这些藏品提出各式意见和观点。敏求精舍会员的专门知识,特别是对陶瓷方面的研究都是相当有份量的。对于收藏家来说,这种相互之间的观摩与切磋, 实在是最大的裨益。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敏求精舍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员不再以银行家、世家为主流,而是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博士、企业家等所谓“社会新贵”的成功晋阶。其中,职业精英虽收入相对较高,但资金也是有限的,至于企业家则有追求高利润回报的价值取向,故他们多收集当时价位还较低的品类,如书画、竹刻、犀角雕、明清家具、宜兴紫砂等。通过他们的研究、成系统的收藏,以及展览、出版等活动,这些品类的藏品后来也都获得了学术及市场的肯定。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收藏格局也随之发生新的转变。敏求精舍中期已经出现的企业家风范,自此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有雄厚资金的新会员通过向藏家请教、参观博物馆、自学文物知识等,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有效的收藏理念,并通过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公司以竞拍购买的新形式迅速完成了自己成系统的收藏,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艺术收藏声誉。
藏家个案一
徐展堂:白手起家 快速收藏徐展堂于1991年在香港创立了当地首家私人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并在世界各地捐建多处以徐展堂命名的中国艺术馆,被誉为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他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快速收藏成名的个案。
徐展堂,祖籍江苏宜兴,1950年随父母从杭州移居香港。16岁时就已踏入商界,最初经营餐饮、油漆、招牌、装修业,并逐步向地产业扩展。70年代初,香港经济萧条,股市、楼市一跌再跌,徐展堂大胆买进,获益极丰。80年代初,由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直接影响到香港地产业,一时人心浮动,行情看淡,他看定后势大胆买入,再次大赚。两次成功,奠定了后日的事业基础。2010年,徐展堂在北京参加两会时去世。
徐展堂拥有藏品5000余件,囊括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门类。单就其所藏瓷器而言,上至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下迄清乾隆时期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强。1991年所创办的徐氏艺术馆,是香港首家私人艺术馆,被公称为世界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徐氏艺术馆,收藏有徐展堂的两千多件藏品,主要有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木刻、象牙及家具等。
徐展堂的收藏主要是在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会上竞拍购买的。尽管老一辈敏求精舍会员也会在拍卖会上买东西,但他们的多数收藏还是通过古玩店、经纪人私下购买的。像徐展堂这样通过拍卖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系统收藏的,也是种新的历史现象。因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敏求精舍老一辈收藏家出手藏品,基本都是通过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尤其是高端藏品。徐展堂通过拍卖形式购买藏品,一方面因为他做企业资金雄厚,另一方面在于他时间、鉴别能力有限,拍卖公司可以从中把一下关。这既是收藏在新老藏家之间换手的体现,也是新一代富有收藏家获取高端藏品的方式转换。
徐展堂与博物馆之间的缘分不浅,包括徐氏艺术馆在内,徐展堂通过捐赠收藏和相关资金,支持建设了七处展厅。在国外,有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洲国家艺术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在中国大陆,徐展堂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海博物馆建陶瓷馆,并捐赠藏品设立了“徐展堂陶瓷馆”;其后不久得知南京博物馆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又慨然允诺捐80万美元,用于青铜馆和陶瓷馆的建设,南京博物院不仅设有“徐展堂明清瓷器馆”,还聘请徐展堂为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等都高度赞扬徐展堂对两大博物馆的捐赠捐助。在香港,除徐氏艺术馆之外,1995年徐展堂还签约为香港区域市政局筹建最大的博物馆捐献400余件珍贵文物,该馆落成后设有“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徐展堂热衷于社会活动。1997年香港回归,自此香港开始了“一国两制”的全新历史时期。香港回归前,人心思动,移民和打算移民的不在少数。当时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经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装箱,准备运到国外。”于是,当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于1988年率团访问香港之时,徐展堂便邀集敏求精舍同仁主动邀约,请张德勤与同行去敏求精舍会舍做客。徐展堂直接向张德勤询问:香港回归后,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张德勤当即表示,中央关于香港回归的大政方针非常明确,回归后香港实行自己的“基本法”,内地文物法对香港没有约束力。徐展堂对此并不放心,建言国家正式发表一个声明,这应该也是敏求精舍会员及其他香港收藏家们,在当时情况下的共同想法。张德勤于是当场郑重表态,一方面肯定他们收藏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承诺向国务院报告他们的意见。有了这样一个承诺,徐展堂和敏求精舍同仁才明确了形势发展。
罗桂祥的宜兴陶瓷收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罗桂祥接受苏富比前主席朱汤生的建议,在苏富比一个宜兴专拍中拍得一批紫砂宜兴茶壶,由此开始了宜兴陶瓷茶具收藏。该批宜兴陶器多带明朝著名陶工的款记,虽然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仿品,但造工还是比较精致的。随后,以此为基础,罗桂祥加添了很多藏品,其中清代宜兴茶壶和其它壶类大多数是吴继远和当时替他管理双鱼公司的叶荣枝在香港和国内陆续代为搜罗的。当代宜兴紫砂的收藏,罗桂祥则亲自到宜兴考察,并对宜兴紫砂的历史和烧造深加研究。
早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罗桂祥就已到宜兴考察,还与顾景舟、蒋蓉等制壶能手进行了专题座谈,十分关切宜兴紫砂的烧造、历史、鉴真等问题。他此行的重点就是了解宜兴紫砂,还预先发了研讨紫砂调查的提纲,与宜兴人员共同探讨了紫砂的历史文化及其现状。在宜兴陶瓷公司为罗桂祥设的晚宴上,罗桂祥在席间谈到:周游世界各地,在美国各博物馆,以清代紫砂居多;西欧,明末清初为主,在英国有一件西德18世纪的早期仿制紫砂器,价值5000 万人民币,还有天启惠孟臣壶;荷兰有二件(天启及顺治贡局壶)……。从这段谈话中可见,短短几年之内,罗桂祥已经对宜兴紫砂制作和世界博物馆紫砂的概况了然于胸。
周游各地期间,罗桂祥不惜重金收购了古今紫砂名壶200余种。在宜兴访问期间,罗桂祥还向宜兴陶瓷场定制了一批高档紫砂工艺壶,用7万余元外汇定制了20多位宜兴做壶能手的26个品种约580多件套紫砂工艺壶,并要求厂方对每位作者附简要介绍的文字说明,以如实地对他们进行宣传,提高他们在港台的身价和知名度。
罗桂祥于1981年10月将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政府特别拨出中环闹市的前三军司令官邸改建成“罗桂祥茶具文物馆”。可谓,名利双收。像这样的例子,在敏求精舍的收藏中比比皆是。
敏求精舍对香港市场的影响
敏求精舍对香港本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香港文化艺术活动的推动,二是促进香港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
这里,仅以香港艺术馆的情况为例一窥敏求精舍对香港文化艺术的影响。香港艺术馆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与敏求精舍开展合作,并多次受惠于精舍会员的慷慨捐赠。敏求精舍的前期对外展览都是在香港艺术馆举办的,此后,敏求精舍的历次五周年大庆纪念展也都是在香港艺术馆举办的。而且,敏求精舍会员对香港艺术馆也多有捐赠,这大大丰富了香港艺术馆的收藏。像罗桂祥博士、叶义医生、麦雅理先生、胡仁牧先生、葛士翘先生、利荣森博士、饶宗颐教授、范甲先生、关肇颐医生、徐展堂博士、关善明博士、练松柏先生、许晋义先生及何安达先生夫人等在内的敏求精舍会员,都曾捐赠书画文物精品给予香港艺术馆。如果专门研究一下香港艺术馆的藏品,敏求精舍的捐赠即使不是最多的,肯定也是最高端的。香港艺术馆得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并能举办多个精彩的中国书画文物展览,敏求精舍的长期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先后在香港设立分部。那时候,香港的收藏家数量不少,中国人和“鬼佬”时常在拍卖会上彼此竞争。在这些中国收藏家之中,敏求精舍的会员属于其中最活跃的一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收藏家仇焱之的收藏由香港苏富比先后进行了两场专拍,引发了竞价高潮。仇焱之专拍中的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多件明代精品官窑,被敏求精舍多位资深会员购藏。仇焱之藏品专拍竞价高潮的影响之一,就是敏求精舍老一辈会员收藏家也开始将藏品交付苏富比拍卖。如1984年11月,叶义医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他的藏品专拍,这些藏品包括明朝早期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朝画册等,如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出。其中有不少拍品都是由敏求会员购买的,如天民楼主葛士翘就买下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大盘。
1985年6月,胡仁牧也曾将藏品交与纽约苏富比举办专题拍卖,该场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原藏1对,这次拍卖只拿出1件)以110万美金落槌,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最高价的纪录;时隔7年,胡仁牧又将余下的另一件再交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到260万美金,再创中国瓷器的高价。在香港,艺术品市场成交的很多天价中国艺术品,不少是为敏求精舍会员委托经纪人低调购得的。与此相对应,不少天价拍品也来自于敏求精舍的收藏,像《明清一色釉瓷》、《天民楼藏瓷》等敏求精舍众多展览图录中的展品,散见于苏富比、佳士得、嘉德、翰海等内地拍卖公司的图录,其中不乏当年的创纪录价格。老辈敏求精舍会员收藏的巨大获利,不仅激励了敏求精舍的其他会友,也促使很多企业家、社会新富纷纷加入到了文物艺术收藏的行列之中。
踏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已然成为华人区中国文物最主要的交易及集散中心,对中国文物的欣赏也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博物馆不断举行中国文物的展览,有关推动中国文物的活动,更是异常蓬勃。在香港,文物艺术品收藏也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现在的香港巨富如李嘉诚,家中有不少硬木古典家具,客厅里挂着北京画家袁运甫的巨幅山水画;罗康瑞的办公室有很多花梨等硬木古典家具;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喜欢收藏古代绘画;何鸿燊、张永珍收藏兴趣广泛……而香港一般喜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也不胜枚举,如前所述,工商界巨子家中一般都有一些名贵藏品,有些人还颇具规模。张信刚任校长时,城市大学等大学教授中也有不少收藏爱好者们的“雅集”活动,相互观摩,切磋珍藏。明星郭富城喜爱收藏古董油画和古董家具,而城中名士淑媛不少以收藏宝玉石为尚……这无不在说明,喜欢文物艺术品收藏,在香港有钱人和文人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局面固然有多种原因促成,但敏求精舍五十年来的耕耘,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推动力。
敏求精舍对中国内地藏家的启示
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转移,总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内地自改革开放积蓄三十年的财富积累,为这个转变打下了基础。近两年,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为避可能出现的“萧条”政府大发货币更是加剧了国内的流通性过剩。加之,国家对房市和股市加大了管制打压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热钱数量。而由于国内可资购买的固有资产十分有限,艺术品随之成为了继股市、楼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渠道。
艺术品交易的瞬间巨大扩张,势必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赝品现象。纵览当下中国内地民间收藏的现状,既令人欢喜,也不免令人担忧。喜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大众,也越来越多的成为有钱人和普通民众的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追求;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导致艺术市场鱼龙混杂、艺术品好坏真假难辨,无疑增加了收藏的难度。现在的中国艺术市场,从古董文物到书画,“陷阱”众多,不少藏家有买错东西损失金钱的经历。
在这样的情况下,收藏家个人的研究、同好之间的切磋交流变得尤其重要起来。同类同档次的收藏家若能组成一个收藏团体,保持交流、学习,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收藏的品质,也可在艺术市场甚至艺术界形成一股制衡力。比如说,当下中国拍卖有“不保真”条款,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内地拍卖公司在艺术品交易方面比较占据话语权优势。
近十几年出现的大量财富人群,若像敏求精舍的成员一样,在收藏之余,积极推广文化艺术,对于自身、企业和社会也都大有裨益。
Sunday, 25 November 2012
Sunday, 2 September 2012
官窑青瓷的开片及其碎形构造
2010-10-08 14:21 webmaster 评论0条
瓷器表层碎裂的开片,原为烧造时的瑕疵之处,然而这均匀的内部伤痕,却衍变成品评审美、赞叹瓷器高下的必赏风景,这一片由时间精萃而成的碎裂之形,乃是古代艺术家因胎料与层层釉药之间,运用受热后膨胀比率的不同,所刻意形成的龟裂。
南宋〈青瓷轮花钵〉,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特别是南宋官窑润泽的开片,在天蓝底色衬托下更显优雅,
其几近于几何学理论的完美碎形,虽在烈火里酝酿生成,
却足以让人倾心一望后,心神皆醉了。
「幻之名窑:南宋修内司官窑──杭州老虎洞窑址发掘成果展」
南宋官窑这如梦幻般的名窑逸品,众人得以在日本一窥堂奥!
此次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特别向杭州市考古所借展约50件老虎洞窑址出土南宋官窑遗品,即日起至11月28日止在日本首次公开,惊艳登场!
从汝窑到南宋官窑的开片
在北宋末期时,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有民窑区与官窑区之分,所谓的官窑区,也就是俗称的汝窑,用以烧制天青色的青瓷。关于汝窑的性质,一般主张其为官窑或是贡窑。所谓官窑,也就是专门烧制朝廷御用瓷器,并且受朝廷管理与监督的瓷窑;而贡窑则是朝廷委托民间优秀杰出的瓷窑烧制瓷器,为一般的民窑。宋代时期,除了民窑与官窑,贡窑也负责陶瓷器的烧制。记载南宋官窑最重要的文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也引述了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一书中的描述:「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此记述与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书中的记载内容也大致相同。
北宋末期有官窑设置,承袭此传统,南宋设置了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在被视为南宋官窑的初始阶段就已经设置的低岭头窑遗址中,曾发现某些出土文物的造型,类似于北宋汝窑制品;另外,从被认为是修内司窑的老虎洞窑中,在属于南宋初期的下层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与汝窑制品器形相似的出土文物。
虽然具体状况现在仍不得而知,不过官窑青瓷成形的特征之一,从一句「澄泥为范」就已经明白表示出来了,在清凉寺窑与老虎洞窑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瓷器用以成形的特色之一,就是以陶土制成的模具,也就是陶范,加以成形。觚、鼎式香炉或是奁式香炉等器物,理所当然地一定会使用陶范制作,甚至连碗、盘等器皿,也会使用陶范加以成形制作。这是由于官窑制作的青瓷,通常具备礼器或祭器的用途,因此想当然耳会特别注意规格,使用陶范成形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此一来,也说明这些器具仅限于朝廷宫中使用。至于碗盘的器皿也以陶范制作,应该是其规格有统一的必要性的缘故。
不论是汝窑或是修内司官窑,都是使用陶范之类的模具,先仔仔细细地将陶坏成形后素烧,之后再覆上青瓷釉烧制而成。尤其是修内司官窑的作法,是采用重复挂釉方式所烧制而成。观察出土的瓷片切面,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层层分明的青瓷釉。那些层层相异、层层分明的釉药,光是用肉眼观察就能清楚分辨,几乎看不见任何的杂质。
另外,由于层层分别上釉的关系,也能稍微看出每层青瓷釉颜色上的细微差异。以南宋官窑来说,将青瓷釉分为多层上釉的方法,是将烧好的素坏完整地裹覆上一层釉之后,使之干燥,然后再裹上新的一层釉,如此重复数次上釉;最后,再仔细地将底部周围部分的釉药削除。因此观察器足标本时,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一层青瓷釉上釉的情况。这样重复数次地上釉之后,就能进窑烧出成品来了。
相关阅读:
郊坛下官窑双耳炉 上海博物馆
官窑葵瓣洗 故宫博物馆
官窑青釉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
更多官窑相关知识
汝窯為魁 瓷片亦珍[ 來源:《東方早報》 | 發布日期:2012-03-20 | 投稿 | 收藏 ]
陸斯嘉
“即便是一塊瓷片,如果是真的也有收藏價值,起碼它透露出真實的歷史信息,它是時代遺物,會反射或沉積時代的精神特質。瓷片在造型美方面缺失了,但別的方面並不缺失。”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口洗
典型汝窯的釉中氣泡
汝窯與官窯、哥窯、定窯、鈞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傳世文物極稀。3月底,一件宋代汝窯天青釉花口洗將在拍場上拍,這只高度3.9厘米、口徑13.7厘米的小盤的估價達 6000-8000 萬港元。
早在北宋宣和年間,隨使高麗的徐兢就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將“汝州新窯器”與“越州古秘色”相提並論。南宋時期葉�的《坦齋筆衡》中更記載“汝窯為魁”。
存世不足百
與另外四大名窯相比,汝窯的存世量最少。故宮博物院瓷器研究專家王健華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上世紀80年代末,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家、已故的馮先銘先生根據研究認為約有60余件汝官窯存世,此后出土的汝窯既有官窯也有民窯,保守地說當今存量應不足百件。其余宋代名窯的存量依次為:北宋官窯不足200件,集中于台北、北京故宮以及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內,如把南宋官窯也算上的話,數量大大超過這個數字。哥窯、定窯和鈞窯的數量為幾百件。
香港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對《藝術評論》表示,根據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窯青磁——考古發掘成果展》研究,目前來源有序的官汝窯數量是79件,絕大部分館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館中,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別為葵花水洗1件、圓形水洗3件和淺盤3件。
今年88歲的葉�恤薴�?雜籽??疤沾桑????詮使????鐫捍郵Τ巒蚶鎩き銖V洲,赴全國各地考察窯址鑒定博物館藏瓷,1977年,時年53歲的葉�彥邞洵�?趾幽媳Ψ崆??顧氯暌チヅ貳T諂潯嘧氳摹度暌キ壅洹分屑鍬劑肆街惶燁嚶曰??諳矗??恢桓蒿.6厘米、口徑13.5厘米,為 “大英博物館藏”,另一只高度3.9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9.4厘米,但標記了“藏處不詳”的字樣。
2012年3月,那只“藏處不詳”的官汝窯終于浮出水面,這就是近期將上拍的汝窯瓷器。據業內人士介紹,上述2只天青釉花口洗在上世紀30年代由英國收藏家夫婦Alfred Clark(艾弗瑞·克拉克)收藏。1936年他們將其中一只捐贈給大英博物館。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克拉克夫人繼續保留另一只花口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才轉由日本收藏,近期從另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流向市場。
三特征辨汝窯
目前藝術市場中雖然不少汝窯拍賣記錄,但只有極少數成交記錄被專家認可,如1992年紐約佳士得拍賣的一件直徑8厘米的汝窯盤,原屬于美國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庫克三世的舊藏,被香港藏家區百齡以154萬美元成交;另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汝窯三犧尊曾創下5000萬港元的天價。
根據葉�弭傶曭銡C??暌イ畝κが逼誑賞撇庠謁臥??v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時期,前后不足40年。近千年后完整器件傳世數量稀少是市場對汝窯倍加追捧的一個原因,此外哲宗、徽宗及歷代對汝窯的推崇也加劇了收藏之風。明人沈節甫在《記錄匯編》中說“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明代畫家徐渭在《墨芍藥》畫中題詩“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
歷代有關汝窯的分析,以葉�的《坦齋筆衡》、曹昭的《格古要論》和高濂《遵生八箋》較為詳實可信。關于汝窯的典型特征,可以從底部工藝、釉中氣泡、開片中觀察。高濂《遵生八箋》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是汝窯主要的工藝特點,向被視為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並有所謂“裹足支燒”的專稱(即器底不露胎體而用釉包裹,以耐火土制成環形支具墊燒)。支具上有3-5釘狀凸起,燒成后在器物底部留下如芝麻大小的支撐痕跡,故稱“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汝窯釉質的另一典型特點是釉中氣泡,用10倍以上放大鏡可以觀測到,多浮在上層且較為明亮,若倍數過高反而會見到氣泡大小混淆一片難以辨識,因此可用“廖若晨星”形容汝窯釉中氣泡,相比之下,官窯、哥窯釉中氣泡特征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聚沫攢珠”。
典型汝窯的第三個特征是釉的開片為“蟹爪紋”。如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指出汝窯:“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所謂“無紋”,只是肉眼難辨,如用放大鏡觀察,在釉層中隱約仍可見淺色的大小開片。汝窯瓷器的胎色有土黃、灰白、灰色等。釉色則多種多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曾說:“豆青、蝦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上世紀80年代葉�屍平�Z崆嗔??亂ヅ吩俁瓤賈ス被狗??至頌燉加浴??朴浴ぉ嚶雜×??肺啤ぉ嚶園諄ㄎ啤??謨院職摺????掏??朴浴︶子院誑詒叩取▲/p>
仿品飛 片有價
盡管收藏者可以從形、釉、胎等典型特征判別一件汝窯器件,但在“高仿中國”時代,手藝人制作仿品幾可亂真。宋瓷藏家李家明告訴《藝術評論》,他的朋友去年以8萬元購得一只汝窯筆洗仿品,無論從器形、釉色、出土痕跡等都仿制得相當到位,瞞過了不少圈內朋友的眼睛,但是將器物在手中掂量,手感還是偏輕。
“廣州還有不少做瓷器修理的工匠,瓷器所有的零部件就像超市貨物擺放在貨架上一樣,有各種形狀的瓷片,如瓷瓶的瓶口、瓶身、瓶底等都是從窯址找出來的,缺什麼到那里一配一裝就可以了。有古玩城的地方,就有修瓷器的人。有些修理過的瓷器會拿到香港拍賣,雖然拍賣行會出具品相報告表明經修理,但修的位置和程度全靠買家自己的眼力。”李家明透露:“北京某拍賣公司每次都有汝窯瓷上拍,宋代五大名窯幾乎每年都有。(拍賣行)名氣很大,不過是反過來的名氣。(拍賣)價格不高的,一件汝窯三五百萬元。”一位業內專家直言“該公司開門至今就沒賣過真東西”。
故宮博物院王健華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目前的文物仿品有極似仿品、中高檔仿品和低檔垃圾仿品幾個層次。極似仿品也稱“克隆”,即所有的泥料、制作流程、手工技術等完全仿古,成品售價可達幾萬至十余萬元;中高檔仿品講究用料和手工技術,但借助了現代化機械仿制,成本降低后售價從數千到數萬不等;低檔垃圾仿品更下一等,行內人一眼即可辨出,低檔垃圾無法入眼。
既然汝窯真品廖若晨星而當代仿品又缺乏歷史價值,民間對宋代汝窯感興趣的藏家轉而投身瓷片和殘件收藏。2006年,一件經過火燒、口沿損減的汝窯盤殘件在紐約佳士得以6萬美元成交並被業內認可。李家明說,所謂“殘件”至少原器形要保留4/5以上或是由同一個器物碎裂片粘貼成形才有意義,如果是不相關的碎片七拼八湊而成則毫無收藏投資價值。盡管汝窯價值連城,但李家明認為,碎裂的瓷片並不具有投資價值,他還從朋友手中免費得到過一片。
“即便是一塊瓷片,如果是真的也有收藏價值,起碼它透露出真實的歷史信息,它是時代遺物,會反射或沉積時代的精神特質。瓷片在造型美方面缺失了,但別的方面並不缺失。”王健華認為,對有意收藏汝瓷的人來說,瓷片是必須過的關,如同生物研究要研究骨骼一樣,瓷片的斷面就是瓷器的骨骼。從斷面上觀察到土的特征、顏色、燒制火候、表面的光澤度、紋理等,都是相當真實的。對于一塊瓷片將來究竟價值幾何,王健華表示自己對流通領域的行情並不非常關注,但稱最近20年中名窯瓷片的漲幅驚人,出現了幾十倍的增長。也有投資人指出,有的瓷片從2元漲到了2萬元。
[字號:大 中 小]
(編輯:张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