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4 August 2013

国博藏道光瓷器精品

2010-12-12 10:58

     道光时期(1821—1850年),社会动荡,民族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不断,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与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进一步缩减,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陶雅》记有:“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 道光皇帝素以俭朴著称,即位之初,首先裁减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也力求简朴,控制费用,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还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朝相比。《陶雅》记有道光瓷器 “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理没处” 。“大清道光年制”款和“慎德堂制”款的瓷器为皇帝御用品,工艺制作精细,代表了道光瓷器的制作水平。
  道光瓷器承袭乾嘉时期瓷器的艺术遗风,烧造品种和造型创新少,纹饰多采用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道光时期瓷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烧造品种
  
  道光时期瓷器烧造品种有彩瓷和颜色釉瓷。彩瓷主要有粉彩和青花瓷等。粉彩是道光彩瓷的主流,有珊瑚红地粉彩、绿地粉彩、黄地粉彩、抹红粉彩等,另外还有少量的斗彩、五彩,多见于官窑器。
  道光时期青花瓷使用国产料, 早期的青花呈色稳定,色泽亮丽浓艳,晚期呈色淡雅,层次清晰。民窑器青花色调暗淡漂浮。淡描青花的制作在道光朝非常流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品种。青花粉彩器大量出现。青花堆粉,又称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于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嘉道时期比较盛行。
  道光时期烧造颜色釉有霁红釉、霁蓝釉、豆青釉、天蓝釉、白釉、窑变釉、酱釉、仿官釉、仿哥釉、木纹釉、炉均釉、孔雀绿釉、松石绿釉、珊瑚红釉、胭脂红釉等。
  
  器物种类
  
  道光时期瓷器基本上继承前朝传统器形式样,创新较少,多为日用器皿。有盘、盖碗、墩式碗、赏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将军罐、花觚、灯笼尊、洗、盆、烛台、鱼缸等。小件器物丰富多彩,酒杯多种多样,有套杯、卧足小杯、铃铛式小杯。形制较小的器物有笔筒、冬瓜罐、鼻烟壶、鸟食罐等都较为新颖,均为道光时期的典型器。新出现形状像冬瓜的“冬瓜罐”,造型别致。道光瓷器制作无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制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厚薄不一,比例不协调。形体大多趋于简单粗笨,器物线条生硬,无圆润秀美之感。
  
  胎釉特点
  
  道光瓷器胎体细白,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大件器物胎体厚重,小件器物胎质比较轻薄。器物釉面肥厚,釉面大多数是粉白釉,大件器物白釉泛青,釉面不平,往往出现波浪状,称为“波浪釉”,俗称为“浪荡釉”,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
  
  装饰纹饰特点
  
  道光瓷器追求乾嘉时期官窑的艺术风格特色,装饰以绘制为主,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纹饰图案式化,写意画较少,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瓷器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板滞,缺乏活力,寓意吉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器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官窑器常见纹饰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云龙、云凤、龙凤、夔凤、花鸟、鱼藻、博古、八宝、瓜蝶、三羊、狮球、花蝶、草虫、四季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人物纹有八仙、仕女、婴戏图等,绘英雄人物的无双谱较为流行。风景图案有燕京十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等,以及梵文“寿”字、“喜”字、“万寿无疆”、戒烟歌、御题诗句等多种文字装饰,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道光时期的纹饰除延用乾嘉时的传统纹样外,新创纹饰也别具特色。喜绘动物纹多达十余种,有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鸭、仙鹤、喜鹊、鸽子、燕子、蚂蚱、蝈蝈、蜻蜓、蝙蝠、雉鸡等,为沉闷的官窑纹饰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气息。这些动物图案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纹样。斗鸡、戏狗的通俗画面开始盛行。
  
  款识
  
  道光官窑器多铭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以青花为主,也有抹红及描金款,字体有力,笔画较粗,排列工整,风格与嘉庆款相似。道光朝堂名款极为盛行,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贵族的私家用款,瓷器制作甚为精致。道光帝在未登极以前就用过“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登极以后又使用过“慎德堂”、“颐寿堂”等御用款。“慎德堂”款与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的瓷器制品,都为官窑器物。陈浏《陶雅》记:“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慎德堂制楷书款识,以侧锋书写,字体秀丽。笔法工稳,以抹红为最多,亦有泥金者”。
  “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组建筑,它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为道光皇帝夏季避暑、处理政务之所,晚年主要生活在此。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于“慎德堂”内。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帝曾作《慎德堂记》(收录在道光《御制文余集》),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道光皇帝御用玺印有“慎德堂宝”,常钤于书画之上。传世“慎德堂”铭款器物品种丰富,以粉彩、青花制品多见,制作精美,堪称道光官窑的珍品。陈浏《陶雅》记有:“慎德堂为道光窑中无上上品,足以媲美雍正,质地之白,彩画之精,正在伯仲间。”
  在清代,堂名、斋名一般是帝王、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在道光时期,皇亲国戚所订制的瓷器很多,瓷器落款多是这些人起居室或书斋的名字。 “退思堂制” 、“养园仿古”、“友堂雅制” 、“竹韵山房”款,系道光朝睿王府用瓷。定王府则书“行有恒堂”、“道光××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藏”等款,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植本堂”、“听雨堂”、惜阴堂”都是当时王府名堂。
  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明清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 、 “大明成化年制” 、“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写法与真品相差甚远。还有一种红彩满文款,有粉彩瓷碗、盘,器里外均画粉彩纹饰,外壁粉彩绘七珍,加饰青花和金彩,底部红彩方框内书满文款,较为别致。
  总之,道光时期烧造的瓷器,承袭乾隆嘉庆时期瓷器的艺术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清代中期御窑的制瓷水平。今特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数件道光瓷器精品,供大家鉴赏。
  
  

  (图版 1)青花诗句纹壮罐高28.1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1.8厘米。器呈灯笼式,口足相若,上下粗壮,俗称“壮罐”。器身、盖均青花装饰,器身青花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下钤篆书“大清”圆形印和篆书“道光年制”四字方形印。
  壮罐流行于明清时期,明代永乐宣德御窑厂有青花品种,清代乾隆时期多有仿制,道光时期制品不多见。清代乾隆弘历帝稽古好文,品茗作赋,喜以题写诗句装饰茶具。嘉庆、道光时期瓷器也较为流行。此罐装饰纹饰别致,为清代道光官窑器不可多得的精品。
  
  

  (图版 2,-1,-2)青花花卉纹卤壶高6.6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3.3厘米。直口,短颈,扁圆腹,腹一侧置长流,圈足,带盖。器淡描青花装饰,有折枝、缠枝花卉纹。盖饰有莲瓣纹。外底红彩书“退思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退思堂制”款有的前冠以“睿府”或“睿邸”二字,故“退思堂”是嘉庆、道光时期睿亲王端思仁寿的府邸堂号。此壶造型别致,小巧玲珑,胎体轻薄,青花色泽淡雅宜人,描绘精细,简洁凝练,为道光时期的佳作。

  (图版 3)粉彩仕女婴戏图云耳瓶直口,粗颈,溜肩,鼓腹,假圈足。颈两侧置对称云耳,通景粉彩绘仕女婴戏图。苍松芭蕉树旁,一组为仕女乐舞图,一仕女甩袖起舞,旁有吹长笛、笙等奏乐,载歌载舞,姿态各异。另一组为玩童放筝图,一仕女领四童放飞鱼形风筝。仕女面容清秀、身材柔美、婀娜多姿,稚态可拘,天真活泼的孩童刻划得淋漓尽致,有入画临境之感,引人有“儿时复届,憧憬胸怀”的遐想。器外底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为道光官窑制品。
  婴戏图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瓷器上装饰纹样之一,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明代正德、嘉靖时期最为风行,清代也较为常见。
  婴戏图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放风筝、婴戏莲、放花炮等多见,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稚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通过对孩童嬉戏场面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
  放风筝是中国历代婴戏图历久不衰的表现题材,风筝作为童嬉,唐代才开始兴盛,唐代风筝多以纸鸢为称。宋后至明清多在清明前后放风筝。
  乾隆时期,瓶尊等琢器颈肩部常附加各种装饰性的双耳,有云耳、鸠耳、螭耳,戟耳、象耳、如意耳、夔龙耳、铺方耳、牺耳、贯耳、蝙蝠耳等,便器物趋于平衡协调,同时也增添了器物的美感。装饰双耳的工艺技法影响了乾隆时期以后各朝的器物,此器装饰具有浓郁的乾隆遗风。
  
  

  (图版4)粉彩婴戏图瓶高32.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10.3厘米。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粉红地粉彩绘番莲、双喜字纹等,肩部为如意云纹,腹部通景粉彩绘婴戏图,胫部变体莲瓣纹,足墙绘回纹。外底施松石绿釉留白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婴戏图绘有加冠进爵、采花、托船、放风筝等游戏,玩童神态活泼,童真童趣,活灵活现,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图版5)粉彩莲塘鹭鸶图瓶高32.3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10.2厘米。撇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腹通景粉彩绘莲塘鹭鸶图,描绘出盛夏时节,荷塘中多组碧荷衬托盛开的红莲,浮萍和芦苇点缀其间,白鹭或昂首挺立,或侧目而视,,或弓身低俯,描绘出一派水光接天,鸟语花香的景象,给人以怡静的生活气息。“鹭“谐音“路”,“莲”为“连科”,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连考连中称为“连科”,故“莲荷鹭鸶图”寓有“一路连科”之意。“一路连科”是古时对参加科举考试考者的祝词,有科举连连及第,步步高升,仕途得意之寓意。此器描绘精致,色彩明艳,为道光官窑的代表作。
  
  

  (图版6,-1,-2)粉彩石榴纹螭耳瓶高31.9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0.8厘米。直口,长颈,圆腹,圈足,颈饰对称螭耳。器粉彩绘石榴纹,辅以洞石、灵芝纹等,胫部饰变体莲瓣纹,外底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为道光官窑制品。
  石榴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从西域引进中国的,又叫“安石榴”、“金罂”、“金庞”、“天浆”等。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石榴花一般为大红色,等到百花都凋谢以后,石榴才一枝独秀,散发出亮红的光芒,有“五月石榴红似火”之说。古人有诗赞曰:“五月榴花照眼明”。火红的石榴花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此器纹饰祥瑞,绘制精细,设色鲜艳,画面清晰明快,鲜花绽放,令人赏心悦目,为道光官窑少见的精品。
  
  

  (图版7-1,-2)天蓝釉地描金缠枝莲纹三孔葫芦瓶高27.3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8.8厘米。器由三葫芦形瓶粘合为一体,瓶腹相通,分别有三个口流,三连弧式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金彩作饰,主题纹样为缠枝莲纹,其间点缀“卍”字与桃果纹,并辅以罄、结、蝙蝠等纹样,寓有“福乐长寿”、“万寿吉庆”吉祥之意,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
  瓷质葫芦瓶始烧于唐代,明代嘉靖时期葫芦瓶式样较多,有四方、六方、八棱、上圆下方等。葫芦瓶在清代乾隆时期盛行一时,始制三孔葫芦瓶,瓶体相连,制作奇巧。此器承袭乾隆时期造型,端庄规整,釉彩明艳,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为道光时期色釉瓷的珍品。 
清道光御用瓷与慎德堂款鉴识
来源: 文博网摘录 编辑: 李晓梅 日期: 11-11-01

慎德堂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清道光,高5.4cm,口径28.5cm,足径17.8cm。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底款
 道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在衰落,国家日趋贫弱,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趋萎缩,因此道光时期的制品除延续传统造型外,创新产品已很难看到。而属道光皇帝御用的瓷器中,最能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当属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精品。
  圆明园与慎德堂
 慎德堂是建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一组建筑。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包括圆明、长春、绮春(后改为万春)三园,占地约5200多亩,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等朝不断的增建、扩建和改建,形成了一座世界上罕见的宫苑。九州清晏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园区之一,属园庭内园。九州清晏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岛上,由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及九州清晏殿构成其中轴线(图1),岛与岸基之间由如意桥和南大桥相通。第三进殿的九州清晏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建有仙楼,是慎德堂建成前历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主要寝宫。
 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三大殿的西边,是由乾隆皇帝的书房“乐安和”、清晖阁及乐安和北侧的鱼池改建而成的。慎德堂为三卷式建筑,分为前层、中层和后层,殿内设有书屋及寝宫,殿内的养正书屋为皇帝读书、习字之所。慎德堂建成后,道光皇帝经常居住于此,道光二十年后更是成为其主要生活场所,并于道光三十年驾崩于此。
 力行节俭是道光帝的主要执政思想,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831年在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发表了《慎德堂记》,文章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强调了其修建慎德堂的目的。由于道光皇帝长期居住于此,一些政令即出自于此,就连立奕宁为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在慎德堂进行的。
 署“慎德堂”款瓷器的造型、品种及纹饰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曾大量生产。从清宫档案及故宫点查报告看,不仅圆明园的一些殿堂内摆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器物,在故宫的一些殿堂中也陈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陈设品。
 器物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作为日常用品用途广泛,历朝历代都大量烧造,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数量最多。其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装饰图案不同,大多为敞口、弧壁、圈足,极个别的为撇口、深腹。有的造型、装饰图案均相同,如藏于北京故宫的黄地红绿彩干支碗,就分大小两种规格,其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红绿彩满书三组上下相对的干支纪年,以红彩书“丙申”,特别标注其烧造年代。中国传统上将蓝、黄、红、白四色作为祭祀天、地、日、月的色彩基调,祭祀时所用的器皿和皇帝穿的祭服各因其色,黄色用以祭土,推测此类器物应是特意为防三大殿火灾而烧造的祭祀用瓷。据故宫博物院点查报告,该碗在清室缮后委员会核查时放于斋宫,斋宫位于故宫东六宫南,仁祥门内,“雍正九年(1731年)建,凡南北郊及祈榖、常雩大祀,皇帝致斋于此”。乾隆皇帝在此斋居时曾作诗数首,其中一首写于戊寅年(1758年),表达了乾隆皇帝祈雨的心情。雨与水同,水能克火,将此碗放于斋宫中,可能也有祈求宫中不再遭受火灾之意。
 盖碗为饮茶器具,最早见于宋代青白瓷之中。到了清朝,宫廷饮茶之风日渐兴盛,宫廷内专门设有茶库,说明宫廷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皇帝会在许多大型活动中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见于《大清会典》)。因此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慎德堂款的盖碗均制作精美,盖底及器底书同样的款。署慎德堂款的盖碗制作精美,它不仅是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
 慎德堂款瓷盘,以大盘为主,有些大盘的口径达29厘米,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蓝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这类盘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盘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盘,其外壁纹饰较之大盘则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渣斗的造型完全相同,只是釉色不同,有黄釉、青花白地勾莲纹及绿釉白里渣斗等。
 慎德堂款瓷器中瓶类少见,“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此为清人对署有慎德堂款瓶的评价,说明清时署有慎德堂款的瓷瓶就已十分罕见。在所有瓷器制品中,瓶的质量最高,纹饰图案及造型最为丰富。慎德瓶以白地粉彩居多,兼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及蓝地粉彩等,造型有圆瓶、扁瓶、长方瓶、四方瓶等,纹饰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等等。以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画面上的人物多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而一些以花卉、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上则大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洞石、灵芝、蓝天竺、兰花、八仙、三羊等,是常见的吉祥纹饰。
 品种?有彩瓷和颜色釉之分。彩瓷分为粉彩、斗彩和青花瓷,粉彩器为其主流,有白地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颜色釉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霁蓝釉等。
 纹饰?整体上看,慎德堂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疏朗,用笔纤细,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整个画面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甚活泼。
 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连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寓意吉祥内容的画面,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即指此而言。此风气在道光时以至晚清尤盛,这应该与道光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道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山河破碎,劳动人民贫苦万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祈求社会平安,所以这种趋利避邪的吉祥图案便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一件粉彩绿地开光博古碗,腹部以金彩开四组开光,开光内以粉彩绘象征平安的如意、瓶、鹌鹑,象征吉祥的龙,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圣洁的玉兰,象征多福的佛手等,它们与柿子相连,意寓太平有象、事事平安等。而人物纹则以耕织图、龙舟竞渡、婴戏为最多。耕织图最早于康熙时期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上,后代均有此类图案出现。龙舟竞渡最初为南方地区的一种水上活动,后来流行于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宫廷也开始仿照此习俗。在慎德堂款瓷器中的盘、碗、瓶等器物上,龙舟竞渡图均有出现。龙舟竞渡图自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婴戏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动物纹主要是各色的蝙蝠,及少量的龙、大象、狮子、马、飞鹤、飞鸟、鸳鸯、喜鹊、燕子、蝴蝶、蝈蝈等;植物纹最多,表现四季平安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出现在各品种、各类造型的器物上。以文字形式装饰的器物很是多见,装饰文字主要是“万”“寿”二字。
 古文献记载中的慎德堂款瓷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于堂名款瓷器有如下论述:“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将良工也。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静惕堂’‘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由是亲贵诸王亦趋重理学,成为风气,如‘拙存斋’‘绍闻堂’在康熙朝,‘敬畏堂’‘正谊书屋’在乾隆间,‘宁静’‘宁晋’‘宁远’‘德成’诸斋在乾隆间,‘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寂园所著《陶雅》中写道:‘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

 从上述文献和实物可知,作为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这批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无论从慎德堂所处的地位还是从瓷器的精美程度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慎德堂与慎德堂款瓷器

http://www.culturefc.cn/index/product.jhtml?act=viewPage&productId=112&pageId=952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0.02》
编著绘译者: 故宫博物院
开本:
装帧:
字数:
图版/插图: 幅
版次: 2010.02 总148
书号:
定价:25.00元
会员价:25.00元
  

慎德堂与慎德堂款瓷器

  内容提要 关于慎德堂款瓷器,曾有许多文章作过介绍,但笔者在对故宫库藏清
  中、晚期瓷器进行重新登记、整理、核实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
  题。诸如,道光皇帝与"慎德堂"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慎德"是否代表了道
  光皇帝的执政理念,慎德堂款瓷器是否为道光皇帝御用瓷器?作者在文中都试图
  加以探讨。同时,作者梳理了"慎德堂"款瓷器的品种和造型,通过考察"慎德
  堂"在圆明园中的位置,进一步分析其烧造时间。
  关键词 慎德堂瓷器 圆明园 慎德堂 道光皇帝 《慎德堂记》 慎德堂款
  道光皇帝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时期,加之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日趋贫困。由于国家财政的拮据,使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在清宫旧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朝有了大幅减少,在数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绝大部分又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但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道光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却倾全国之力,生产出了一大批能够代表当时制瓷最高水平的慎德堂款瓷器。
  一 故宫藏"慎德堂制"款瓷器

慎德堂款盖碗 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

慎德堂款盖碗 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

发布时间:2013-03-30 11:15  文章来源:admin
        就茶碗而论,造型依旧十分丰富。如一件旧藏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另一件收购的粉彩灵芝水仙盖碗,盖则为覆盏式,圈形抓钮,盖小于器身,碗敞口、斜壁,这种形制的茶碗在一些署“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中较常见。
  慎德堂款盖碗由于制作精美,不仅成为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所珍爱。据清室缮后委员会记录,当年溥仪出宫之时,养心殿内就曾摆有一对“慎德堂”款的粉彩莲瓣纹盖碗。此外,在茶库、静事房、承前宫、斋宫、成肃殿等处也有此类盖碗摆放。
  盘—大概分为四种规格,共计40件,宫中旧藏21件,以大盘为主,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等,这些大盘的口径均在29厘米左右,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外壁纹饰较之大盘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羹匙—署“慎德堂制”款的羹匙只有两种,共9件,均为宫中旧藏。一种为红地描金,一种为黄地粉彩鹤纹。清人对于“慎德堂”款羹匙有如下记载:“慎德堂羹匙以画鹤二十四只者为上,一、二、三、四只鹤者次之,一儿捧桃又次之,荷花瓣为下。”(《陶雅》)藏品中未见画鹤二十四只及一、二、三、四只者。黄地粉彩羹匙以墨彩画神采各异的飞鹤十只,在娇嫩艳丽的黄色地上以红彩点染其顶部,十分醒目,当属上品之列且未在宫外露面。羹匙作为饮食器中的一种,一般应同碗、盘配套使用,与黄地粉彩飞鹤羹匙图案相同的还有碗5件、盘4件。

名器“慎德堂”

名器“慎德堂”

2013-04-09 15:13:24 来源:中国收藏 作者:赵聪月
A- A+
    笔者在对故宫库藏清中、晚期瓷器进行重新登记、整理、核实过程中,发现道光时期瓷器的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时期有了大幅减少,且在数量不多的藏品中绝大部分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然而,一些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却制作颇精,不仅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如今更被誉为一代名器。
   崇俭去奢 慎德堂记
  厉行节俭是道光帝的主要执政思想,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831年,在位于圆明园内的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便发表了《慎德堂记》,收录在道光《御制文余集》中,文中他反复强调了修建慎德堂的目的。
  “崇俭去奢,慎修思永,孰不知所当然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士大夫犹患其位,不期骄而骄,禄不期侈而侈,膺天命绍大统者,可不兢兢焉?惴惴焉?”
  文章还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
  “懔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念夫祖功宗德,创垂不易,后世子孙坐享承平之福,从不尚奢华,无所加增,自问己,觉不安矣。若败度败礼,视富贵为已所膺有,是直不可与言者也。又奚能常保厥位耶?况我大清,龙兴东土,首重朴实,列圣丕承。凡心法,治法,无非以勤俭训后,诚以世变、风移、敝化,放心有不期然而然之势,苟非操之固,审之精,朴素自甘,慎终如始,难与言俭也。 所谓无为而治,俾天下阴受其福,而民不知者是也。然行俭,责在一人。不以天下自奉,非概从悭悋也,若救饥拯溺,去暴安良,国用之常经,民生之休戚,正措施之不遑。又何可稍存吝惜于其于其间也?是以修身务存俭约之心,以期永久图治之道,可不加慎而切忌之乎”。
  这其中也包含了其对子女的教育,他告诫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要做到:
  “至于饮食,勿尚珍异。冠裳,勿求华美。耳目,勿为物欲所诱。居处,勿为淫巧所惑。此犹俭德之小者,不作无益害有易,不贵异物贱用物,一丝一粟皆出于民脂民膏,思及此,又岂容逞欲妄为哉?”
  以慎德堂的堂名作为其表达执政方针文章的题目,足以说明道光皇帝对慎德堂的重视程度。慎德堂建成后,即成为道光皇帝主要的居住场所,这从内务府活计档中就可看出。道光十五年后,每年都要对慎德堂内的书屋、寝宫的装饰进行修改,对庭院内使用的器物进行修缮。由于道光皇帝长期居住于此,实际上就等于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慎德堂,其作用相当于紫禁城大内养心殿,一些政令也出自于此,就连立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在慎德堂进行的。
  慎德堂器多日用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除放置于慎德堂使用后被焚毁的以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慎德堂款的瓷器共计357件,其中宫中旧藏298件。这些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故宫博物院藏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数量最多,共184件,其中宫中旧藏168件。其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装饰图案不同。如旧藏的22件黄地红绿彩干支碗,就分大小两种规格,其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红绿彩满书三组上下相对的干支纪年图,以红彩书“丙申”,这是特别标注其烧造年代。
  “丙申”年为道光十六年,也就是圆明园中九州清晏园区三大殿被大火焚毁的1836年,中国传统将蓝、黄、红、白四色作为祭祀天、地、日、月之色彩基调,祭祀时所用的器皿和皇帝穿的祭服各因其色。黄色用以祭土,推测此类器物应是特意为三大殿火灾烧造的祭祀用瓷。经查故宫藏品档案,该碗在清室缮后委员会核查时放于斋宫(斋宫是紫禁城大内专门用于皇家祭祀的场所)。与此同纹饰的器物还有黄釉盘。
  盖碗—清代宫廷饮茶之风日渐兴盛,宫廷内专门设有茶库,“茶库在右翼门内配房,并专司收存人参、茶叶、香纸、颜料等项。”(见于《清宫述闻》)。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凡贡茶,江南省六安州霍山县每年交六安茶四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由光禄寺转交茶库;浙江省每年交黄茶十八篓,每篓八百包,由户部转送茶库。阳羡贡茶,元、明最盛,朝止岁贡芽茶一百斤”。皇帝在“升殿侍班仪、大燕之礼、名将之礼、大婚之礼、册立皇后之礼”等等大型活动中,都会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见于《大清会典》)因此,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但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慎德堂款茶具中,仅见盖碗一类,以粉彩居多,共计20件,其中宫内旧藏17件,另3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收购而来。
  就茶碗而论,造型依旧十分丰富。如一件旧藏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另一件收购的粉彩灵芝水仙盖碗,盖则为覆盏式,圈形抓钮,盖小于器身,碗敞口、斜壁,这种形制的茶碗在一些署“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中较常见。
  慎德堂款盖碗由于制作精美,不仅成为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所珍爱。据清室缮后委员会记录,当年溥仪出宫之时,养心殿内就曾摆有一对“慎德堂”款的粉彩莲瓣纹盖碗。此外,在茶库、静事房、承前宫、斋宫、成肃殿等处也有此类盖碗摆放。
  盘—大概分为四种规格,共计40件,宫中旧藏21件,以大盘为主,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等,这些大盘的口径均在29厘米左右,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外壁纹饰较之大盘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羹匙—署“慎德堂制”款的羹匙只有两种,共9件,均为宫中旧藏。一种为红地描金,一种为黄地粉彩鹤纹。清人对于“慎德堂”款羹匙有如下记载:“慎德堂羹匙以画鹤二十四只者为上,一、二、三、四只鹤者次之,一儿捧桃又次之,荷花瓣为下。”(《陶雅》)藏品中未见画鹤二十四只及一、二、三、四只者。黄地粉彩羹匙以墨彩画神采各异的飞鹤十只,在娇嫩艳丽的黄色地上以红彩点染其顶部,十分醒目,当属上品之列且未在宫外露面。羹匙作为饮食器中的一种,一般应同碗、盘配套使用,与黄地粉彩飞鹤羹匙图案相同的还有碗5件、盘4件。
 
  渣斗—仅见3种,共计58件,均为宫中旧藏,其造型完全相同,只是釉色不同。其中青花白地勾莲渣斗中署“慎德堂制”款的仅有5件,大批的则是署“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其造型、纹饰及青花发色完全相同。绿釉白里渣斗,绿釉发色娇嫩,制作精美,底为“慎德堂”三字款。还有黄釉白里37件。
  鸟食罐—署“慎德堂”款的鸟食罐有2件一对,为1956年收购而来。罐体呈椭圆形,敞口,直壁,平底。一侧置环形小系,外壁白地上以绿彩饰万字锦文,呈色娇嫩淡雅。
  瓶—“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此为清人对慎德堂款瓶的评价,说明清时慎德堂款瓶就已十分罕见。故宫藏慎德堂款瓶16件,其中仅3件为宫中旧藏。在16件瓶中以白地粉彩居多,兼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及蓝地粉彩等,造型较为丰富,有圆瓶、扁瓶、长方瓶、四方瓶等。
  纹饰图案较之其他类型器物更为丰富多彩,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等等。以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画面上的人物多表现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如一对白釉粉彩山水人物纹瓶,高26.5厘米,腹部以粉彩绘一老者与童子悠闲漫步于山林叠嶂、鲜花盛开的山间小路上,表现了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另一件绿地粉彩兽耳瓶上,腹部的两组开光画面内所绘人物取材于历史故事“踏雪寻梅”及“寒江独钓”,虽然描写的景致不同,却表现出了同样的恬淡。在一些以花卉、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上则大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如一件粉彩三羊开泰瓶的腹部,以三只羊与太阳组成画面,描绘了冬去春来、阴消阳张的吉祥之象。
  罐—4个品种,6件,仅一件万寿罐为宫中旧藏。白釉粉彩3件,红釉描金罐2件。红釉描金在慎德堂款瓷器中品种最多,有罐、瓶、碗、羹匙、 器物座等。
  花插—1件,宫中旧藏,为黄釉竹节式,插体凸雕粉彩竹、玉兰、牡丹及灵芝纹。
  器物座—慎德堂款的瓷制器座为2件红地描金缠枝莲座,均为后来收购。
  有图必有意 有意必吉祥
  慎德堂瓷器以粉彩器为其主流,有白地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等,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颜色釉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霁蓝釉等。
  从整体看,这些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趋于疏朗,用笔纤细,虽然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其颜色故远逊乾隆,而画法亦小家,不但无康、雍诡寄佚丽,亦不如乾隆之富丽堂皇。”(邵蛰民撰、余戟门增补《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且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活泼。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寓于吉祥内容的画面。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即指此而言,此风气在道光时期以至晚清一代尤盛。
  如一件粉彩绿地开光博古碗,绿釉呈色淡雅,以金彩绘冰裂纹,裂纹处描绘梅花朵朵,腹部以金彩开四组开光,开光内以粉彩绘象征平安的如意、瓶、鹌鹑,象征吉祥的龙、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圣洁的玉兰、象征多福的佛手等,它们与柿子相连,意寓太平有象、事事平安。
  在故宫藏慎德堂款瓷器中以耕织图、龙舟竞渡、婴戏等为最多。耕织图最初是南宋时期楼王寿以连环画形式绘制的反映农业耕作和桑棉纺织的图画,到清初康熙皇帝命人重新绘制。重新绘制的耕织图以多种形式流传,同时也出现在了瓷器的装饰上,康熙瓷器上的耕织图成为其独特的品种,后代均有此类图案出现。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项目,初当为南方地区的一种水上活动,后来由于北方都市的增加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此习俗在宫廷也开始流行起来,慎德堂款瓷器中的盘、碗、瓶等器物上均有出现。龙舟竞渡图自清代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当时不仅瓷器常以此为饰,在木刻、年画上也经常出现。
  婴戏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比例。如一件白地粉彩婴戏碗,外壁环绕绘画十四个小童,在洞石花草间嬉戏,神态各异,十分活泼可爱。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寓“吉庆有余”、“岁岁平安”、“荣华富贵”、“驱邪祈吉”之意。
  动物纹主要是各色的蝙蝠及少量的龙、大象、狮子、马、飞鹤、飞鸟、鸳鸯、喜鹊、燕子、蝴蝶、蝈蝈等。一些在前代瓷器中鲜有的猫、狗等动物,此时也常有出现,这也许与道光皇帝的喜好有关系。据档案记载,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养正书屋内的南、北墙上悬挂着由供奉内廷的画工沈振麟所画的猫、狗各一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猫、狗的形象出现在道光皇帝的御用瓷上也就成为必然。
  亲笔御书“慎德堂制”
  《陶雅》记载:“慎德堂瓷器皆抹红楷款,亦有金款者。”从目前故宫所藏器物看,绝大部分器物为红彩“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只有两件红地描金缠枝莲器物座及4件红地描金万寿勾莲羹匙上用金彩书“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其他均以红彩侧锋楷书“慎德堂制”四字款或“慎德堂”三字款。
  三字款较少,仅见16件里白外绿釉渣斗、2件绿釉鸟食罐及一件粉彩鹭莲小碗。此碗做工精细,胎体细白,施彩艳丽,画工细腻,极符合《陶雅》中“慎德堂系以三字直款者为贵。慎德堂款之器皿,若彩花之旁有墨彩题句者,其下必有小印‘道光’二字,多作椭圆形”的记载。此碗高6.2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3.7厘米,圈足内红彩书“慎德堂”三字竖款。外腹部粉彩绘两鸳鸯戏水于莲花旁,另一侧墨彩书“珠盈菡萏圆干琲,梁戢鸳鸯福万年”,诗句旁红彩署“道光”椭圆形篆款。
  关于慎德堂款瓷器的款识,道光十四年清宫内务府活计档编号2988档有明确记载:
  “二月二十二日,主事那萨阿首领武进忠来说,太监沈魁传旨,十四年年贡起,九江呈进瓷器款,慎德堂制要红字,钦此。”
  由以上档案记载可以得知,“慎德堂”瓷器的款识之所以都是红字楷书,是由于道光皇帝的御旨所致。至于金彩款,是因为器物内外及底足均以红釉装饰,书写款识时无法使用红彩,只得以金彩代替。

 
  由于道光皇帝对慎德堂的偏爱,其在慎德堂使用的许多日常用品上均会镌刻上由他御书的“慎德堂制”、“慎德堂御用”等款识。如道光十一年(1831年)编号2976档记载:
  “七月十九日,员外郎贻兴太监赵全来说,太监沈魁交御笔文本二件,一件道光辛卯,一件慎德堂制,铜镀金钟盘一件,传旨,照文本在钟盘上镌刻,得时填蓝,钦此。”
  “十一月十五日,将钟盘镌刻妥,协交进,随将钟盘交出,传旨,于十九日安设在养心殿黑藤桌上,钦此。”
  另外,还有毛笔、表匣、紫檀木茶盘、匣盒盖、白玉花囊及道光皇帝晚年喜欢把玩的葫芦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上,都镌刻带有“慎德堂制”或“慎德堂御用”字样的款识,且大多为道光皇帝御书。
  对于瓷器上的“慎德堂”及“慎德堂制”款识,是否也是由道光皇帝亲自书写,档案上虽无明确记载,但通过道光皇帝以上的习惯来推断,此字理应是由皇帝亲自书写,再由景德镇匠工进行描摹。笔者力图通过档案上有记载的文物款识来比对瓷器上的款识,只可惜在故宫藏品中没有找到一件带有慎德堂款识的文物。因此,只能在道光皇帝留下的法书中寻找“慎德堂制”四字来进行比对。在道光皇帝为皇子时为其父嘉庆帝书写的《嘉庆帝御制毓庆宫记》中曾出现的“慎”、“德”、“堂”、“制”,其为皇子时所书《翠盖长青》中的“堂”字以及道光皇帝《春风诗斗方》中的“德”字,通过以上比对笔者认为,可以确认“慎德堂制”四字的风格、体例均与道光皇帝御笔相同,慎德堂款瓷器的款识是由道光皇帝亲笔御书。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将“慎德堂”款瓷器归于王府瓷器之中,而《陶雅》中写到“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其实,对于“慎德堂”款这批瓷器,从慎德堂所处的位置及瓷器的精美程度来看,现在学界都已将其推测为官窑产品,但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档案记载,无法确定其烧造地点及烧造后的解京方式。
  笔者通过查阅道光十三年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编号2986档中有如下记载:
  “八月十九日,主事那隆阿太监张得兴来说,太监沈魁交金鱼苲草瓷奓斗样一件,外黄里白暗龙黄瓷盅样一件,青花白地瓷碗样一件。传旨,瓷奓斗一件着照此样要黄瓷里白烧造六十件,内慎德堂制款三十件,湛静斋制款三十件,俱要楷书字。”
  由此记载可以说明,“慎德堂制”款瓷器最迟于道光十三年开始烧制,烧造地点就在清代官窑瓷器烧造地——江西景德镇。其解京方式则是随每年的年贡进京。 

斋堂款瓷器

斋堂款瓷器

  (2011-05-18 18:13:05)
斋堂款瓷器

    斋堂款:堂名、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这种风气在清代尤为盛行。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一书记载,当时有据可查的斋名、室名就有数千个。清代帝王也常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书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怀。这种堂名、斋名之风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现。
    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明清堂名款瓷器的出现,意味着瓷器收藏品位的日渐丰满、浓郁,暗示着瓷器由日常使用、陈设的公共器皿,提升为供特定主人把玩、品赏的心仪之物;也为瓷器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艺术品最重要的基因——个性。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居所,落有慎德堂款的器物,明显比普通道光官窑瓷器更多地体现了爱新觉罗旻宁个人的情趣、爱好、品味、性情和艺术想象力。
    道光皇帝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时期,加之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日趋贫困。由于国家财政的拮据,使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在清宫旧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朝有了大幅减少,在数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绝大部分又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但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道光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却倾全国之力,生产出了一大批能够代表当时制瓷最高水平的慎德堂款瓷器。
    慎德堂款瓷器制作之精致,是同时期其他瓷器所不能比拟的。慎德堂款瓷器品类多样,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然而,道光时期宫廷内外盛行饮茶之风,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但是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署慎德堂款茶具中,仅见茶碗一类,且以粉彩居多,共计20件,其中宫内旧藏17件,另3件是建国以后收购来的。这或许因为慎德堂在圆明园内,大量使用过的器物随圆明园的废弃而遗失,宫内仅有少量遗物,故不能代表其全貌。但仅就茶碗而论,造型依旧十分丰富。
    署慎德堂款的茶碗由于制作精美,它不仅为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据清室缮后委员会记录,当年在溥仪出宫之时,养心殿内就曾摆有一对署慎德堂款的粉彩莲瓣纹盖碗,此外在茶库、静事房、承前宫、斋宫、成肃殿等处也有此类盖碗摆放,足以见其不同寻常的殊荣。
    目前在传世品中属于帝王专用,能够与文献记载相对应的堂名款器物发现得很少,同一堂名款的器物也很少,加之有确切文献记载,所以历史价值很高。
    由于慎德堂款瓷器在道光一朝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晚清乃至现在的文物市场的价值一直居高不下,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就谈到:“亲贵中雅制之品以‘慎德’、‘绍闻’、‘觯竹’为最有名,‘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光绪时期仿道光“慎德堂款”瓷器有瓶、盘等器,民国时仿有天蓝釉、粉青釉、粉彩等器,虽然这些器物在造型、胎釉上,都具有晚清时期制瓷风格,但是在款识上容易看出破绽。道光御用器中的“慎德堂制”瓷器,款识均为楷款,以侧锋书写,笔道如刀尖斜刻一样有力,字体秀丽,仿款则笔锋圆纯无力。
  瓷器上的堂名款是瓷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构成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在宫廷史方面它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帝王的真实生活···

斋堂款瓷器

斋堂款瓷器

2011-05-18 18:13:05
  斋堂款:堂名、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这种风气在清代尤为盛行。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一书记载,当时有据可查的斋名、室名就有数千个。清代帝王也常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书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怀。这种堂名、斋名之风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现。
  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明清堂名款瓷器的出现,意味着瓷器收藏品位的日渐丰满、浓郁,暗示着瓷器由日常使用、陈设的公共器皿,提升为供特定主人把玩、品赏的心仪之物;也为瓷器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艺术品最重要的基因——个性。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居所,落有慎德堂款的器物,明显比普通道光官窑瓷器更多地体现了爱新觉罗旻宁个人的情趣、爱好、品味、性情和艺术想象力。
  道光皇帝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时期,加之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日趋贫困。由于国家财政的拮据,使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在清宫旧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朝有了大幅减少,在数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绝大部分又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但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道光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却倾全国之力,生产出了一大批能够代表当时制瓷最高水平的慎德堂款瓷器。
  慎德堂款瓷器制作之精致,是同时期其他瓷器所不能比拟的。慎德堂款瓷器品类多样,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然而,道光时期宫廷内外盛行饮茶之风,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但是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署慎德堂款茶具中,仅见茶碗一类,且以粉彩居多,共计20件,其中宫内旧藏17件,另3件是建国以后收购来的。这或许因为慎德堂在圆明园内,大量使用过的器物随圆明园的废弃而遗失,宫内仅有少量遗物,故不能代表其全貌。但仅就茶碗而论,造型依旧十分丰富。
  署慎德堂款的茶碗由于制作精美,它不仅为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据清室缮后委员会记录,当年在溥仪出宫之时,养心殿内就曾摆有一对署慎德堂款的粉彩莲瓣纹盖碗,此外在茶库、静事房、承前宫、斋宫、成肃殿等处也有此类盖碗摆放,足以见其不同寻常的殊荣。
  目前在传世品中属于帝王专用,能够与文献记载相对应的堂名款器物发现得很少,同一堂名款的器物也很少,加之有确切文献记载,所以历史价值很高。
  由于慎德堂款瓷器在道光一朝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晚清乃至现在的文物市场的价值一直居高不下,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就谈到:“亲贵中雅制之品以‘慎德’、‘绍闻’、‘觯竹’为最有名,‘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光绪时期仿道光“慎德堂款”瓷器有瓶、盘等器,民国时仿有天蓝釉、粉青釉、粉彩等器,虽然这些器物在造型、胎釉上,都具有晚清时期制瓷风格,但是在款识上容易看出破绽。道光御用器中的“慎德堂制”瓷器,款识均为楷款,以侧锋书写,笔道如刀尖斜刻一样有力,字体秀丽,仿款则笔锋圆纯无力。
  瓷器上的堂名款是瓷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构成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在宫廷史方面它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帝王的真实生活···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住处=================

中宫主宫:【慈宁宫】
中宫:
【慈宁宫】【养心殿】【坤宁宫】【静宁宫】
【双龙宫】【金凤殿】【暖玉阁】【寒玉殿】
【落蝶宫】【逸纤宫】【圣萍宫】【太子殿】
【华穆宫】【馨梦宫】【幽梦宫】【凌雪宫】
【伊芙宫】【依雪宫】【楚冰宫】【歆音宫】
【梦溪宫】【寒烟宫】【撷芳宫】【雎淇宫】
【涵媃宫】【欣萍宫】【梦景宫】【冰奕宫】
【惜羽宫】【昕雪宫】【琴韵宫】【古华宫】
【丽舒宫】【隐月宫】【羽寒宫】【景安宫】
【月华宫】【凝玉宫】【凌菡宫】【寒香宫】
【雨裳宫】【丽裳宫】【水凌宫】【广月宫】
【夕玲宫】【冰怡宫】【凌月宫】【冰凌宫】
【欣雨宫】【月怡轩】【冰启阁】【丽柔居】
【雨缘宫】【丽媛居】【宁安宫】【宁雨阁】
【宁梦宫】【雨露轩】【承前宫】【羽月宫】
【镜月轩】【漓雨轩】【霁影轩】【听雨轩】
【绮春阁】【枕霞阁】【出云阁】【流霜阁】
【浣莲阁】【栖雁阁】【梦海阁】【云海阁】
【清音阁】【缀锦楼】【谨兰苑】【秋爽楼】
【清晏居】【沐夕居】【雎淇苑】【结绮楼】
【芷箐苑】【吟霜楼】【落英殿】【嫣芸殿】
【雪华殿】【朝语殿】【倾香殿】【交泰殿】
【夕颜殿】【瑶光殿】【蕊珠殿】【明瑟殿】
【锦舒殿】【依阳殿】【念云殿】【蕙兰殿】
【蕙琪殿】【碧云殿】【依水殿】【水霞殿】
【映月宫】
东宫主宫:【熙梦宫】
【雪寒殿】【月歆宫】【晴月宫】【水纤宫】
【易宛宫】【水华宫】【纤索宫】【黎景宫】
【荣熙宫】【如萱宫】【绮梦宫】【惜颖宫】
【毓舒宫】【紫水宫】【纤颖宫】【水絮宫】
【惜柔宫】【水惜宫】【夏仪宫】【风雅宫】
【羽歆宫】【怡婷宫】【雪韵宫】【冰韵宫】
【养性宫】【东暖宫】【西暖宫】【景琪宫】
【丽影宫】【柔仪宫】【墨阳宫】【凝云宫】
【舒宁轩】【雨辕阁】【忻天阁】【青岚殿】
【啸魂宫】【双雪殿】【昭台阁】【承阳殿】
【绛云殿】【紫梦殿】【凝霜殿】【漪兰殿】
【霁月殿】【倾颜殿】【萧寒斋】【听月馆】
【秋爽斋】【沐夕榭】【雎淇馆】【撷芳斋】
【问月轩】【飞雪轩】【映月轩】【翩若轩】
【望春阁】【夕歆阁】【秋水阁】【清韵阁】
【雪羽阁】【静音阁】【雪灵阁】【天月阁】
西宫主宫【落依宫】
西宫:
【伊雨宫】【霞倚宫】【璇华宫】【柔画宫】
【倩和宫】【庄云宫】【洛夏宫】【水柔宫】
【夕泪宫】【兮月宫】【伊月宫】【广灵宫】
【水凝宫】【雪柔宫】【水芸宫】【依水宫】
【钟月宫】【凌叶宫】【灵梦宫】【怡梦宫】
【舒雅宫】【萱若宫】【霁月宫】【岱妍宫】
【绛澜宫】【岚静宫】【醉花宫】【雪蝶宫】
【雨蝶宫】【絮阳宫】【昭阳宫】【雅风宫】
【雨凌宫】【怡月宫】【絮泞宫】【舒雅宫】
【萱若宫】【霁月宫】【岱妍宫】【文渊宫】
【冰雨阁】【绛澜轩】【岚静居】【醉花阁】
【雅风轩】【雨凌居】【水馨阁】【雪寒阁】
【羽祁宫】【月寒宫】【冰露宫】【冰柔阁】
【雪舞轩】【寒梦居】【沫星阁】【流霜居】
【纤羽轩】【歆音阁】【梦竹轩】【紫蝶轩】
【海音阁】【孟伊轩】【依莲轩】【梦佩轩】
【欢韵斋】【何雨斋】【慈凝斋】【凝雺斋】
北宫主宫:【蝶馨宫】
【昂南宫】【瑷楠宫】【翼梦宫】【月影宫】
【夜凝宫】【盈月宫】【洁悸宫】【和清宫】
【茄莃宫】【悦壹宫】【蝶仪宫】【嫒音宫】
【情梦宫】【忧乐宫】【幽蓝宫】【欣鑫宫】
【晓奇宫】【慈念宫】【鹤樱宫】【弘蝶宫】
【薏苡宫】【邓欣宫】【德馨宫】【云舞宫】
【雪芬宫】【瓷妮宫】【雪蝶轩】【雨蝶居】
【絮阳阁】【雨阳居】【倾樱宫】【倾月宫】
【文渊宫】【倾樱宫】【畅音宫】【冰月宫】
【水馨宫】【雪寒宫】【留珍阁】【阳优居】
【凝月宫】【凌雨宫】【冰颖宫】【颖花宫】
【泪妆宫】【熙黛宫】【谨兰宫】【广凌宫】
【萧寒宫】【凌沧宫】【玥雅宫】【沐夕宫】
【旱季斋】【含结斋】【捷星阁】【观星阁】
【连心宫】【娇莉宫】【梦琦宫】【和玉宫】
南宫主宫:【笼玥宫】
【灵雨阁】【斜阳居】【菱荇居】【潸蒙苑】
【潇湘楼】【蘅芜苑】【阅微楼】【倦勤居】
【镜清居】【畅音苑】【怡月殿】【凌波殿】
【寒香殿】【观海殿】【竹筠榭】【箫音坞】
【斜阳斋】【菱荇榭】【阅微坞】【语莺斋】
【漱水宫】【吟秋宫】【夏伤宫】【怜星宫】
【韶颖宫】【颖月宫】【披香宫】【拥翠宫】
【珊雨宫】【空翠宫】【古华宫】【月华宫】
【依蕊宫】【雨珊宫】【景琪宫】【文翰宫】
【怡和殿】【羽和殿】【倦勤斋】【吟秋榭】
【暖香坞】【漱雨斋】【晴芳榭】【歆音坞】
【悦蝶轩】【伊芙轩】【渺影馆】【凌月斋】
【殷琪宫】【思歌宫】【奇星宫】【零威宫】
【奇徘宫】【菲薛宫】【心慈宫】【冷艳宫】
【嫣续宫】【蓄须宫】【苏雪斋】【素云阁】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5a02e7360100ukjb.html#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