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October 2017

明成化鬥彩的工藝特徵


2015/06/19 來源:中國文物網
[摘要]:鬥彩是成化彩瓷中聞名於世的品種,由於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凈,釉面滋潤沉靜,與淡雅的青花和艷麗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鬥彩瓷最為名貴。
鬥彩是成化彩瓷中聞名於世的品種,由於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凈,釉面滋潤沉靜,與淡雅的青花和艷麗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鬥彩瓷最為名貴。從現存實物看,成化鬥彩的主要彩繪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有的器物還使用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後,燒成所謂的淡描青花器,然後再在釉面上的青花雙勾線內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填以多種色彩,再入爐烘燒而成。成化鬥彩色彩有濃艷與淺淡之分,設色很多,卻無黑彩;紅彩鮮艷耀目,歷代後仿者均難以企及;黃彩多樣,變化多端;綠色大都透亮閃黃;紫色均很醒目,只有奼紫表面無光。成化時最著名的器型有雞缸杯、嬰戲杯、葡萄杯、花鳥杯、花卉杯、團花碗等。
典型器
雞缸杯、天字罐、葡萄紋杯、嬰戲紋杯等,均是成化時期的典型器,其畫面疏朗秀麗,畫法精緻,在萬曆時期已經價值連城。如萬曆《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鬥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成化鬥彩瓷中還有一種天字罐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罐底往往書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其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洒脫。
價值評估
成化瓷因製作精美、傳世數量少而在拍賣會上一直是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及收藏家競相追逐的目標之一,無論是青花還是彩瓷均十分珍貴。一件鬥彩雞缸杯的價格通常都在數百萬元人民幣,近年來還有上漲趨勢,如1999年香港蘇富比拍出的一件成化的鬥彩雞缸杯,最後以2 917萬港元成交。
器型
成化時期鬥彩主要器型有高足杯、碗、盤、罐、瓶、洗、碟等,很少見大器。瓶高不超過19厘米,碗口徑不超過23厘米,盤直徑不超過18厘米,高足杯高度大致在7.6厘米左右。器型具有圓潤端莊、清雅雋秀的特點。
胎釉
因其胎中的鐵、鈣含量下降,使得成化鬥彩的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釉色純凈瑩亮,
彩繪
成化鬥彩色彩豐富、透明而鮮亮。施彩方法以填彩為主,所用色彩有鮮紅、油紅、嬌黃、鵝黃、杏黃、蜜蠟黃、薑黃、深綠、淺綠、松綠、淺紫、孔雀藍、孔雀綠
等十餘種。一般鬥彩器物上多用三四種釉上彩,多者五六種,所施色彩的特徵極為鮮明,如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油紅濃艷而有光澤;鵝黃嬌嫩透明而閃微綠;杏黃色閃微紅;蜜蠟黃色稍透明;薑黃色濃,光澤較弱;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色皆透明而閃微黃;松綠濃重而閃青;孔雀綠淺翠而透明;孔雀藍色澤深沉;葡萄紫恰如成熟葡萄色而透明;赭紫色暗;奼紫色濃而無光。
紋飾
成化鬥彩的紋樣主要採用勾勒平塗的畫法,常見紋飾主要有雞、花鳥、龍、天馬、海獸、團蝶、鴛鴦、瓜果、山石、團花、蓮花、菊花、牡丹、寶相花、八寶、高士、靈芝、蔓草、荷蓮等。花朵只繪正面,人物衣著都是有表無里的一色單衣;山石無凹凸之感,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畫面古樸典雅,情趣盎然。其紋飾有圖案化與寫實兩種,但無論何種構圖方式均給人以舒展大方的感覺。
成化鬥彩款識多為雙方框二行「大明成化年制」楷款和「天」字楷款。「天」字款器物僅見罐一類,俗稱「天」字罐。款識書寫透出稚拙之氣,筆道較粗,官窯款識應以成化帝本人所書為摹本。

別樣的魅力——鬥彩瓷


2017/01/04 來源:瓷器圈
鬥彩,是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青而與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
「斗」景德鎮方言意思是:幾種東西合併組合在一起。鬥彩就是把幾種色彩組合在一起的技法。鬥彩是一種釉上、釉下都有彩的彩色瓷。鬥彩最早首創於宣德時期。而明代鬥彩最為著名的則是成化鬥彩。清代景德鎮御窯廠則在形色相依相襯,同時又相輔相成。現代鬥彩仍然以景德鎮為首推。
從古至今,純青花瓷一直以它獨特的優雅、寧靜感占據著國瓷的稱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顯赫一時的青花,受到了其他陶藝顏料發展的衝擊,雖然青花本身不會黯然失色,但因受色調單純的限制,無論是否可分濃淡、明暗、或從色階上分析它都是一種冷色調,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欣賞需要了。
此時的陶工們便運用了一種新的技法,即在冷色調的青花藝術中加上一點暖色調,如紅黃之類的陶瓷顏色,青花的畫面頓時煥發了青春。這點顏色彌補了青花的不足,起到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作用,這就是鬥彩。鬥彩的主要特色是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通過冷暖色相對比,顯示豐富的表現力和藝術特色,取得相映生輝的獨特藝術效果。
鬥彩始於明代青花盛行、五彩興起之時,宣德朝開始把釉下青花與釉上礬紅彩融為一爐。即在青花紋飾中留出獸形、龍形等白釉色地,再填礬紅彩;或用紅彩作地,來襯托青花獸形紋飾。這種釉下青花與釉上紅彩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發展成為成化朝的鬥彩裝飾工藝。
歷史上著名的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是成熟和較為普遍地燒制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產品。由於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互相爭奇鬥豔,故謂之「鬥彩」。
在這一階段的彩瓷中,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主色,在以青花勾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部分,釉上再著色畫色彩的部分,甚至有的圖案,基本上由青花表現,釉上只略加點綴色彩。
所以儘管成化鬥彩的釉上色鮮艷,但從整個裝飾風格與嘉靖、萬曆的彩瓷和清代康熙五彩比較來看,以疏雅為成化彩瓷的風格,這正是釉上釉下相互爭奇鬥豔的特點。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徑約八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
自明代以來,雞缸杯便被視為千金難買。成化雞缸杯曾於1980及1999年拍賣,均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類似在1999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出2917萬港元,刷新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雞缸杯,即飾子母雞圖之盛酒小杯,環繪公雞偕母雞領幼雛覓食。子母雞圖,早興於宋朝,然畫於瓷上,則從成化開始。由於雞缸杯色彩繽紛鮮明,繪畫率真可人,被業內稱為神品。「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公元1465年至1487年),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不足二十隻,其中4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
聲明:本著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內容選自網絡,版權

成化瓷稀世珍品 仿品满天飞该如何鉴定 96 北京翰海


如您关注此类信息欢迎订阅本栏目
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 成华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
成化瓷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
最为轰动的莫过于上海收藏家刘益谦购买的鸡缸杯。
刘益谦拿到2.2亿元天价鸡缸杯
当时交接时还用鸡缸杯喝了口茶,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
刘益谦:交接时拿来喝了两口小酒
用2.81亿港元鸡缸杯喝了一口茶。这次出手,让其再度遭致“土豪”、“没文化”的炮轰。刘益谦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回应称,“我只是个凡人,喝一口是正常心态。古玩,古玩,玩字就在这体现了。也正应了那句话,有钱就可以任性。
成华皇帝与成华瓷器的故事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
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皇帝的一生,因此成化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成化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她是他的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成化皇帝为了讨万贵妃开心,交派景德镇的生产大量的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烧造之多:“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成化瓷器有青花和斗彩
成化朝没有"斗彩"一说,称"青花间装五色",雍正朝时将成化朝"青花间装五色"称为"斗彩"。"五彩"仍称"五彩"。
成化斗彩以釉下青花勾勒图案,釉上填黄彩,绿彩,红彩,间有色如赤铁之诧紫,成化斗彩以成化朝特有之平等青为釉下勾勒绘图,青花色调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稳定、平静,朦胧,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小写意般纤巧随意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青花的淡雅色调也为斗彩器皿提供了相形益彰的陪衬效果,使成化斗彩不仅在成化本朝还是在今天都独步天下。
明成化 斗彩鸡纹竹节高足杯
鉴定辨别
一:胎釉彩特征
成化斗彩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干净如玉,在强光照射时胎的颜色略微带点肉红或牙白色。而清代仿制的在强光下呈现出青白色。在釉上彩方面则是没有黑彩的,并且仿品的红彩黄彩绿彩紫彩大多不够鲜亮,而且在施彩的时候往往非厚即薄。
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瓷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曼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三: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陶瓷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款识:
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有少部分书于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黄地青花盘外口和高足杯内使用。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写“天”字款,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
为什么价值空间大?
成化斗彩的收藏投资成化斗彩瓷的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一直非常可观,且有非常悠久的收藏投资渊源。由于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明代《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W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说》中亦称“神宗时尚食御,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清初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更有详细的记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薪之,至鸡缸非白金五缢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作瑰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帝王贵族对斗彩的嗜爱。

如何鑑定明成化鬥彩瓷的真仿品


2014/05/20 來源:新浪博客
如何鑑定明成化鬥彩瓷的真仿品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明代成化鬥彩器最大的特點是以勾繪青花輪廓線,施上白釉燒後,經過二次燒造,其風格基本上改變了明代永樂、宣德時的拙重而顯得秀麗清雅的韻味,具體表現在造型上多為小器,如碗、杯、盞、罐等,故有「成化無大器」之說。其製作工藝精細,但稍顯纖巧,特別像蓋罐,以後清代康熙、雍正兩朝所盛行的仿品,與明代成化的蓋罐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如明代成化蓋罐蓋面顯得微凸,而清代仿品則無此現象,卻是平面,兼有稜角分明感覺,這是鑑定蓋罐真偽的鮮明而典型的特徵。
胎釉、胎質較輕薄,細膩潔白,釉色講究純凈瑩亮,給人以圓潤柔和之感覺,同時以青花構成整個鬥彩畫面主色,它的施彩只分濃淡,不分陰陽,多採用平塗,往往同一色彩呈現不同色調,而同一紋飾卻採用不同顏色,且多用三四種顏色繪成,很少用五六種顏色,器面氣泡大而多,似有一層白色雲霧,仿品青花顯得渙散而上浮,氣泡不均,雜亂無章。
紋飾較多運用寫意畫手法,題材較廣泛豐富,如山水、人物、花鳥等,但其繪畫風格卻有獨到之處。
款識多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多用青花、楷書,有框或無框,青花書寫色濃而艷,如「天」字款,多無框。
鬥彩瓷創燒於明成化時期(1465-1487年),它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而名重於世。鬥彩瓷器的燒成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重大成就,為後來彩瓷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鬥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明代文獻中稱之為「青花間裝五彩」。鬥彩的製作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描繪花草、禽獸、人物的半體,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用釉上彩而成;或以青花在瓷坯上雙勾出紋飾的輪廓,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於輪廓中填入彩料。鬥彩以成化朝最為著名。由於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凈,釉層滋潤沉靜,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艷麗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鬥彩瓷最為名貴。成化鬥彩傳世品極少,多為蓋罐、杯、高足杯等小件器,尤「天」字罐、雞缸杯、嬰戲杯、葡萄杯等最為著名。
成化鬥彩可用「質精色良」4字概括,它以線條流暢的造型、薄似蟬翼的胎體、潤如堆脂的質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調,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成化鬥彩雞缸杯,或許可窺豹之一斑。雞缸杯應稱「雞紋杯」。它小器大樣,造型似缸,所以俗稱「雞缸杯」。此杯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1厘米。杯形較淺,敞口臥足,足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雙行楷款。杯身畫面繪有雄雞兩隻,一隻引吭而啼,一隻回首顧盼。兩隻母雞正低頭覓食,幾隻小雞在母雞身旁嬉戲玩耍。神態逼真,呼之欲出。旁邊所襯藍色的山石、紅艷的牡丹、幽靚的蘭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諧寧靜的田園景色就這樣自然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清人朱琰《陶說》中評述此杯說:「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實不為過。
據記載,雞缸杯自問世以來便倍受讚賞。郭子章《豫章陶志》贊「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潔《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明末已貴重如此」的記載。由於雞缸杯的名貴,明萬曆時率先仿燒,清代各朝繼之,尤以康熙、雍正時的仿品最佳,達到幾乎亂真的程度。成化鬥彩杯極負盛名,除雞缸杯外,尚有三秋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靈雲杯、鸚鵡啄金杯等,皆為稀世之寶。
成化鬥彩器型均小巧精緻,俗語說「成化無大器」,其中一種高士杯為成化鬥彩特有之造型,皆為敞口,弧腹,杯足中空呈喇叭狀,外壁施以艷麗的釉彩,款識寫底足外撇處。鬥彩葡萄紋高足杯即屬於這類器物。這件清官收藏的珍品,高6.7厘米,口徑7.9厘米,足徑3.6厘米,敞口淺腹,口沿微撇,口以下漸向內收,與喇叭狀高足相接,構成秀美的杯體。高足中空,足底邊沿一周無釉,亮釉處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用筆圓拙有力。這種杯形因其足部高可以手擎之,故稱「高足杯」,俗名「把杯」。杯身滿繪葡萄紋,莖蔓相纏,枝繁葉茂,一串褐紫色熟透的葡萄散發著誘人的芳香,一派金秋碩果纍纍的景色。在色彩設計上獨運匠心,僅取濃紫和淡黃與青花相配,色彩雖則簡單,卻把畫面所要表達的主題真切地表現了出來。杯身環繞彩繪葡萄藤枝,人窯燒造前,匠師先在素胎上勾勒出青花輪廓線,罩透明釉人窯裝燒,而後再填以不同的彩繪,經低溫二次燒成。燒成後器物釉面光潔,透過色彩可見釉下青花的紋線。成化鬥彩中的紫是金屬錳的呈色,據科學測試斷定,如果呈色用量超過「飽和」,燒成後的色彩就失去光澤。這可能就是成化彩中的濃重無光的「差紫」的呈色奧妙所在。為了彌補畫面中這種無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適當部位略施亮釉,那藍紫相輝的光澤增添了葡萄成熟時的質感。由於採用平塗的方法,故圖中葉子只有陽面,沒有陰陽向背之分,葡萄也只能繪出正面而無反側之別。據傳成化鬥彩杯是宮中帝妃們的玩賞品,因此製作極其精緻。成化鬥彩為明代彩瓷之冠,文獻中對於明瓷評價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樂,次嘉靖」之說。成化鬥彩以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而彩色中的「差紫」一品更是獨具特色,可謂成化一代的標誌。
成化鬥彩器除形體較前秀美之外,色彩種類亦比永宣彩瓷豐富。每一種顏色都出現了許多種色調,如紅有鮮紅、油紅之差,黃有嬌黃、蜜蠟黃、薑黃之別,紫色不僅有深淺,還創出了前所未有的「差紫」。器物上的彩色常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之多,是當時彩瓷的高峰。成化鬥彩精者多為小件,各類酒杯、小瓶、小罐等歷來為鑑賞家所津津樂道。如成化鬥彩折枝花蝶紋罐,高10.5厘米,口徑10.8厘米。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淺足。足底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楷書款。造型規整,胎釉細膩潔白明凈,色彩的搭配和紋飾的布局頗具時代特色。採用平塗,以填彩為主,點彩為輔,腹部繪有4組山石名花,各組花卉之間繪有蜜蜂、蝴蝶。紋飾均以青花勾邊,內施紅、黃、綠、紫等色,蝴蝶、蜜蜂翩翩飛舞,生動活潑。
另外,成化鬥彩還有一種天字罐也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往往書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其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洒脫。其中尤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此罐通高8.3厘米,口徑4.3厘米,足徑6.5厘米,在天字罐中屬嬌小玲瓏之輩。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此纏枝蓮天字罐在成化鬥彩器中雖無雞缸杯聲名顯赫,但因其蓋與罐為原配,又是皇宮內的舊藏之物,所以依然價值連城。明代成化鬥彩天字罐尚有海水瑞獸、海水雲龍等紋飾,因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之後,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之說,特別是彩瓷生產,更揭開了我國陶瓷史嶄新燦爛的一頁。在這些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鬥彩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推成窯瓷器為明代之冠,主要是指成化鬥彩而言。成化鬥彩之所以名貴,貴在技藝上的創新。它的胎、型、釉、彩有如下特點:胎質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如蟬翼,可以照見手指。造型勻稱,色彩艷麗。紋飾繪畫上,成化鬥彩一般在花朵和人物衣服上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畫正面,亦無反側之別,繪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這些特點構成成化鬥彩鮮明的時代風格。
因成化鬥彩器型小巧精緻,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所以明清以來許多著作如《長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覽》《南窯筆記》等多有推重。相傳成化時憲宗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對成化鬥彩格外喜愛,因此宮中每日都要進呈1件。成化鬥彩就是在這樣一種邀寵心態下發展的,從傳世的成化器中多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這些閨閣中的玩賞品來看,庶可印證。
成化鬥彩商業價值也一直極為可觀。例如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寫到:「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中也記載:「萬曆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至近代成化鬥彩更是收藏家的寵物,l98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曾以480萬港幣拍賣了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創下當時最高拍賣紀錄。
成化瓷品,胎薄釉潤,嬌巧玲瓏,青花色淡平實,用筆柔和,與前期相較,前犟勁,後柔麗,各具風韻。而以青花描繪輪廓,和諧套配各種釉上色彩,即所謂「鬥彩」。以前均認為鬥彩始於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現明宣德鬥彩蓮塘碗一對,其後又於珠山遺址發掘同類瓷盤破片,宣德鬥彩終獲認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雞為主題紋飾,故名雞杯,又其狀似缸,又稱雞缸杯。紋飾彩繪於外壁,有雞紋二組,以奇石花卉間隔。一組公雞在前,昂首護衛,母雞在後低頭覓食,三仔雞圍繞在旁,張口展翅,似為媽咪覓得食物而歡呼。另一組亦采二老三少組合,母雞振翅低頭,正奮力與獵物搏鬥,前立一小雞為母加油,並作充分準備,隨時可加入戰陣,也許母雞振翅奮戰,驚動了在前護衛的公雞,驀然回首,關愛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雞則嬉戲於花叢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紅、黃、褐、綠等,淺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構了一幅活潑生動,祥和樂利的天倫圖。

臥足內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加雙框。成化寫款前後一致,為堅定真偽主要參考。

如何鑑定明成化鬥彩瓷的真仿品


2014/05/20 來源:新浪博客
如何鑑定明成化鬥彩瓷的真仿品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明代成化鬥彩器最大的特點是以勾繪青花輪廓線,施上白釉燒後,經過二次燒造,其風格基本上改變了明代永樂、宣德時的拙重而顯得秀麗清雅的韻味,具體表現在造型上多為小器,如碗、杯、盞、罐等,故有「成化無大器」之說。其製作工藝精細,但稍顯纖巧,特別像蓋罐,以後清代康熙、雍正兩朝所盛行的仿品,與明代成化的蓋罐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如明代成化蓋罐蓋面顯得微凸,而清代仿品則無此現象,卻是平面,兼有稜角分明感覺,這是鑑定蓋罐真偽的鮮明而典型的特徵。
胎釉、胎質較輕薄,細膩潔白,釉色講究純凈瑩亮,給人以圓潤柔和之感覺,同時以青花構成整個鬥彩畫面主色,它的施彩只分濃淡,不分陰陽,多採用平塗,往往同一色彩呈現不同色調,而同一紋飾卻採用不同顏色,且多用三四種顏色繪成,很少用五六種顏色,器面氣泡大而多,似有一層白色雲霧,仿品青花顯得渙散而上浮,氣泡不均,雜亂無章。
紋飾較多運用寫意畫手法,題材較廣泛豐富,如山水、人物、花鳥等,但其繪畫風格卻有獨到之處。
款識多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多用青花、楷書,有框或無框,青花書寫色濃而艷,如「天」字款,多無框。
鬥彩瓷創燒於明成化時期(1465-1487年),它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而名重於世。鬥彩瓷器的燒成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重大成就,為後來彩瓷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鬥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明代文獻中稱之為「青花間裝五彩」。鬥彩的製作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描繪花草、禽獸、人物的半體,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用釉上彩而成;或以青花在瓷坯上雙勾出紋飾的輪廓,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於輪廓中填入彩料。鬥彩以成化朝最為著名。由於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凈,釉層滋潤沉靜,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艷麗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鬥彩瓷最為名貴。成化鬥彩傳世品極少,多為蓋罐、杯、高足杯等小件器,尤「天」字罐、雞缸杯、嬰戲杯、葡萄杯等最為著名。
成化鬥彩可用「質精色良」4字概括,它以線條流暢的造型、薄似蟬翼的胎體、潤如堆脂的質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調,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成化鬥彩雞缸杯,或許可窺豹之一斑。雞缸杯應稱「雞紋杯」。它小器大樣,造型似缸,所以俗稱「雞缸杯」。此杯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1厘米。杯形較淺,敞口臥足,足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雙行楷款。杯身畫面繪有雄雞兩隻,一隻引吭而啼,一隻回首顧盼。兩隻母雞正低頭覓食,幾隻小雞在母雞身旁嬉戲玩耍。神態逼真,呼之欲出。旁邊所襯藍色的山石、紅艷的牡丹、幽靚的蘭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諧寧靜的田園景色就這樣自然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清人朱琰《陶說》中評述此杯說:「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實不為過。
據記載,雞缸杯自問世以來便倍受讚賞。郭子章《豫章陶志》贊「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潔《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明末已貴重如此」的記載。由於雞缸杯的名貴,明萬曆時率先仿燒,清代各朝繼之,尤以康熙、雍正時的仿品最佳,達到幾乎亂真的程度。成化鬥彩杯極負盛名,除雞缸杯外,尚有三秋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靈雲杯、鸚鵡啄金杯等,皆為稀世之寶。
成化鬥彩器型均小巧精緻,俗語說「成化無大器」,其中一種高士杯為成化鬥彩特有之造型,皆為敞口,弧腹,杯足中空呈喇叭狀,外壁施以艷麗的釉彩,款識寫底足外撇處。鬥彩葡萄紋高足杯即屬於這類器物。這件清官收藏的珍品,高6.7厘米,口徑7.9厘米,足徑3.6厘米,敞口淺腹,口沿微撇,口以下漸向內收,與喇叭狀高足相接,構成秀美的杯體。高足中空,足底邊沿一周無釉,亮釉處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用筆圓拙有力。這種杯形因其足部高可以手擎之,故稱「高足杯」,俗名「把杯」。杯身滿繪葡萄紋,莖蔓相纏,枝繁葉茂,一串褐紫色熟透的葡萄散發著誘人的芳香,一派金秋碩果纍纍的景色。在色彩設計上獨運匠心,僅取濃紫和淡黃與青花相配,色彩雖則簡單,卻把畫面所要表達的主題真切地表現了出來。杯身環繞彩繪葡萄藤枝,人窯燒造前,匠師先在素胎上勾勒出青花輪廓線,罩透明釉人窯裝燒,而後再填以不同的彩繪,經低溫二次燒成。燒成後器物釉面光潔,透過色彩可見釉下青花的紋線。成化鬥彩中的紫是金屬錳的呈色,據科學測試斷定,如果呈色用量超過「飽和」,燒成後的色彩就失去光澤。這可能就是成化彩中的濃重無光的「差紫」的呈色奧妙所在。為了彌補畫面中這種無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適當部位略施亮釉,那藍紫相輝的光澤增添了葡萄成熟時的質感。由於採用平塗的方法,故圖中葉子只有陽面,沒有陰陽向背之分,葡萄也只能繪出正面而無反側之別。據傳成化鬥彩杯是宮中帝妃們的玩賞品,因此製作極其精緻。成化鬥彩為明代彩瓷之冠,文獻中對於明瓷評價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樂,次嘉靖」之說。成化鬥彩以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而彩色中的「差紫」一品更是獨具特色,可謂成化一代的標誌。
成化鬥彩器除形體較前秀美之外,色彩種類亦比永宣彩瓷豐富。每一種顏色都出現了許多種色調,如紅有鮮紅、油紅之差,黃有嬌黃、蜜蠟黃、薑黃之別,紫色不僅有深淺,還創出了前所未有的「差紫」。器物上的彩色常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之多,是當時彩瓷的高峰。成化鬥彩精者多為小件,各類酒杯、小瓶、小罐等歷來為鑑賞家所津津樂道。如成化鬥彩折枝花蝶紋罐,高10.5厘米,口徑10.8厘米。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淺足。足底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楷書款。造型規整,胎釉細膩潔白明凈,色彩的搭配和紋飾的布局頗具時代特色。採用平塗,以填彩為主,點彩為輔,腹部繪有4組山石名花,各組花卉之間繪有蜜蜂、蝴蝶。紋飾均以青花勾邊,內施紅、黃、綠、紫等色,蝴蝶、蜜蜂翩翩飛舞,生動活潑。
另外,成化鬥彩還有一種天字罐也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往往書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其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洒脫。其中尤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此罐通高8.3厘米,口徑4.3厘米,足徑6.5厘米,在天字罐中屬嬌小玲瓏之輩。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此纏枝蓮天字罐在成化鬥彩器中雖無雞缸杯聲名顯赫,但因其蓋與罐為原配,又是皇宮內的舊藏之物,所以依然價值連城。明代成化鬥彩天字罐尚有海水瑞獸、海水雲龍等紋飾,因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之後,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之說,特別是彩瓷生產,更揭開了我國陶瓷史嶄新燦爛的一頁。在這些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鬥彩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推成窯瓷器為明代之冠,主要是指成化鬥彩而言。成化鬥彩之所以名貴,貴在技藝上的創新。它的胎、型、釉、彩有如下特點:胎質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如蟬翼,可以照見手指。造型勻稱,色彩艷麗。紋飾繪畫上,成化鬥彩一般在花朵和人物衣服上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畫正面,亦無反側之別,繪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這些特點構成成化鬥彩鮮明的時代風格。
因成化鬥彩器型小巧精緻,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所以明清以來許多著作如《長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覽》《南窯筆記》等多有推重。相傳成化時憲宗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對成化鬥彩格外喜愛,因此宮中每日都要進呈1件。成化鬥彩就是在這樣一種邀寵心態下發展的,從傳世的成化器中多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這些閨閣中的玩賞品來看,庶可印證。
成化鬥彩商業價值也一直極為可觀。例如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寫到:「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中也記載:「萬曆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至近代成化鬥彩更是收藏家的寵物,l98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曾以480萬港幣拍賣了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創下當時最高拍賣紀錄。
成化瓷品,胎薄釉潤,嬌巧玲瓏,青花色淡平實,用筆柔和,與前期相較,前犟勁,後柔麗,各具風韻。而以青花描繪輪廓,和諧套配各種釉上色彩,即所謂「鬥彩」。以前均認為鬥彩始於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現明宣德鬥彩蓮塘碗一對,其後又於珠山遺址發掘同類瓷盤破片,宣德鬥彩終獲認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雞為主題紋飾,故名雞杯,又其狀似缸,又稱雞缸杯。紋飾彩繪於外壁,有雞紋二組,以奇石花卉間隔。一組公雞在前,昂首護衛,母雞在後低頭覓食,三仔雞圍繞在旁,張口展翅,似為媽咪覓得食物而歡呼。另一組亦采二老三少組合,母雞振翅低頭,正奮力與獵物搏鬥,前立一小雞為母加油,並作充分準備,隨時可加入戰陣,也許母雞振翅奮戰,驚動了在前護衛的公雞,驀然回首,關愛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雞則嬉戲於花叢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紅、黃、褐、綠等,淺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構了一幅活潑生動,祥和樂利的天倫圖。

臥足內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加雙框。成化寫款前後一致,為堅定真偽主要參考。

成化鬥彩和歷代仿品的辨別


2017/08/23 來源:古今傳奇

成化鬥彩胎薄質細,釉面潔白蘊潤,胎骨迎光有的呈肉紅色,有的呈牙白,胎釉器物內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邊角積釉處會呈現有淡淡的湖水緑,但並非所有的鬥彩都必須有這種湖水緑。成化鬥彩胎壁輕薄,器沿薄處有劃手感,因此在宮廷中使用時有時還會另外打磨。而口沿稍厚者或非皇帝及其後宮得寵者的用器就不再另外打磨!

所以,也不可以用是否能劃手來肯定或否定它,應該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經使用過,還要根據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級而有所分別,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是宮中的太監宮女們,他們所用的鬥彩器物就沒有再另外打磨,而在萬貴妃權傾後宮的成化時代,能用得上鬥彩的太監宮女也就非通一般了。成化鬥彩用彩雖然也是紅黃緑紫青蘭五色,由於其在色上再加其它色彩並進行了多次燒窯,所以一色可化為多色,又因用彩淡薄,所以色彩既鮮艷秀麗又柔潤優雅,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弘治正德二朝不燒鬥彩,到嘉靖時又開始按照成化時的圖案和技術再燒鬥彩,但在青花發色與鬥彩色澤方面都不能與成化相比。

古董鑑定:一五八零零六七二七七四

成化鬥彩為何名貴?好在哪裡?根據筆者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成因如下:

一、起源宣德 成熟成化

成化瓷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歷史、工藝、藝術審美和文化附加值上。成化鬥彩成名於成化,但何時起源?何時創燒?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明確結論。

1985年在西藏薩迦寺發現了兩件極其珍貴的傳世品 ——「宣德御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這個重要發現破解了成化鬥彩創燒的時間問題,解決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長期懸而未決的又一問題。

這隻青花五彩碗為撇口,垂腹,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為飾,器心繪蓮池鴛鴦;外口沿以三條青花弦構成一條寬頻,中繪三條青花行龍,並有飄蕩的流雲;圈足以洶湧澎湃的海水為飾,底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官款。這項發現說明古代文獻記載的「鬥彩初見宣窯」並非子虛烏有。鬥彩品種已知始自宣德,若微之著錄,如《物志》嘗言明宣窯:「隱紋如桔皮,紅花青花者俱鮮彩奪目,堆垛可愛。」這兩件青花五彩碗最核心的特點是,紋飾中有一部分是在青花輪廓上填繪五彩,實際上已經具有「鬥彩」的特徵了,因此,這種「鬥彩」工藝在宣德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明宣德朝是景德鎮瓷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之一,制瓷技藝精益求精,創燒出許多新品種,如青花紅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結合,就是景德鎮御窯廠在多年實踐中發明的一種新工藝。在青花五彩的畫面中出現小的局部為青花線內填彩的裝飾,這一裝飾即成為後世所說的「鬥彩」。由於回青的淡雅和景德鎮細膩、溫潤、薄而透特殊瓷胎的效果,加之成化皇室賞玩背景等因素,使成化鬥彩瓷這個品種一出世,就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

鬥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制瓷新工藝,因而造就出一個新品種。方法是兩次燒成,第一次先在坯胎上用青花勾繪出花紋的輪廓,施透明釉後入窯,高溫燒成沒有色彩只有青花輪廓的半成品,第二次按構圖要求在釉上輪廓內填上紅、黃、綠、紫等多種色彩,再二次入窯低溫燒成。器型的畫面上呈現出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相鬥媲美的效果。成化鬥彩的施彩技法有填彩、點彩、加彩、染彩等多種。

成化鬥彩主要是為皇室賞玩的需要而燒造,因其成本高、質量好、數量少,故在明代就成為極其貴重的珍品。明萬曆《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價值十萬」。

二、胎薄質細,潔白蘊潤

成化鬥彩的胎質和釉色十分講究,胎質輕薄、潔白細膩,釉色肥厚,光潔明亮,圓潤、柔和,白釉中微閃牙黃,完美地烘托出各種色彩的艷麗和動感。成化鬥彩的胎釉陶煉得極其精細,胎土幾乎不含任何雜質,胎釉非常光潤,感覺就像極品的羊脂玉一樣溫潤舒服、柔和瑩潤,表里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是由於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低所致。

它的胎骨迎光觀看有的呈肉紅色或牙白色,胎釉器物內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邊角積釉處會呈現淡淡的湖水緑,但並非所有鬥彩都有這種緑。形成成化鬥彩這種高品質的關鍵是當時皇室對這種鬥彩瓷器的高定位,因而才會產生出創意新、材料精、工藝絕、器型妙、品相好、數量少的千古絕品。

三、設色豐富彩料昂貴

成化鬥彩的彩料品種豐富華貴,幾乎每件器物上都能見到紅、綠、黃三色,一改傳統青花呈色單調的格局。在設色方面非常講究,顏色品種有紅、黃、綠、紫及過度色,但沒有黑彩。彩色透明鮮亮,具有明顯的時代感,每中彩色又各有千秋。如黃彩則變化多端,有嬌黃、鵝黃等十分淡雅,嬌嫩透明;杏黃色中微微閃紅,蜜蠟黃稍微透亮,薑黃則色濃光弱;綠彩似湖水一樣綠,清澈透明,而松綠則色濃閃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發色紫黑,或為嫩茄皮的感覺,特殊者為濃黑紫色,似一層烏暗的金屬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暈。

另外在成化鬥彩中還有幾種比較特殊的色彩,如一種叫「奼紫」的彩料,也有寫成「差紫」,呈褐色。這種彩料前無古人,現無來者,是空前絕後的一種彩,只在成化年間出現過,是成化的典型特徵。它的特點是彩厚,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像膠泥的感覺。再如紅彩也很特殊,稱為油紅,鮮艷耀目,多在紋飾中點綴出星點或花朵,它比明晚至清早期的棗皮紅更鮮、更紅,彩表面還有一層紫光,是年代久遠形成的一種光暈,這種紅料也是成化鬥彩的重要標枳之一,後仿者難以及比。

採用不同礦料配比,提煉出如此多的彩料,是成化時期制瓷工匠對我國陶瓷藝術的巨大貢獻。已故陶瓷藏家孫瀛洲先生在談到成化色彩特徵時曾說:「鮮紅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差(奼)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成化鬥彩在彩色使用上也非常靈活,根據器物的紋飾和風格,或用一兩種、或選三四種,或用五六種(如鬥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較少。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恰當,素雅鮮麗,清新可人。

這些彩料都是古人精選的特殊礦粉,提煉成本比黃金還貴,因提煉的成功率極低,官窯窯場只能按器物需求登記申請,使用時更是點滴省用,絲毫不敢浪費。成化鬥彩的成功為後代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可以這樣講,若無成化豐富的色彩,便不會有後來嘉、萬、康熙的五彩和雍正粉彩的成就。

四、畫風活潑、題材豐富

成化鬥彩的裝飾和畫風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紋樣結構變化多端,表現手法既有特色又得心應手,裝飾題材豐富多樣。工藝大師們在不同器物上精心配置各種合適的紋樣,給人以恰到好處的美感。畫面有自然隨意的寫真構圖,也有規矩工整的圖案和寫形傳神的表現。裝飾題材以龍、海怪、天馬、鴛鴦蓮花、果樹小鳥、子母雞、團蝶、蓮花、菊花、牡丹、寶相花、蓮托八寶、折枝花果、四季瑞果、嬰戲、高士、三秋、靈芝紋等為主,另有極罕見的落花流水、錦盒瓜果紋和蓮托梵文等。較多見的是各種花卉,有纏枝、團狀等多種表現手法。

在填彩時也不完全拘泥於鈷料藍線的限制,有時彩料繪出了藍線也並無大礙,比較自然、放的開。這與清康熙、雍正時期的填彩不同,清代繪彩則完全規規矩矩地填在藍線之內,決不敢劃到線外,這也是成化鬥彩的另一特點。

五、器型小巧 精緻多樣

成化鬥彩無大器,從現有藏品看大器確實極少,成化鬥彩的主要器型有七大類:罐、瓶、碗、盒、盤、碟、杯。

從現有藏品看,最高瓶的高度約為19厘米,最大碗的口徑為23厘米,高足杯的高度約為7.6厘米,盤的口徑約為16—18厘米,罐的高度約為8—13厘米,杯的口徑約為7—8.5厘米。但無論何種器型,均具有端莊圓潤、小巧鈴瓏、清雅雋秀的特點。

下面是成化鬥彩器中的幾種典型器型:

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徵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微,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如雞缸杯,主要因繪畫圖案是子、母雞,造型像一個水缸而得名。

蓮子杯:小圓口直連腹壁,下腹部線緩收,小圈足,形似蓮子。

鈴鐺杯:廣口,沿邊微撇,以內收後外展的曲線勾成形體輪廓,形似倒置的小鈴鐺。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稱高足杯)相連而成,變化之妙則在於杯腹的大小與高柄的高矮之中。由於杯腹與高柄的比例勻稱適度,且勾勒形體的廓線緩展,器型柔和舒展,有亭亭玉立之美。

六、成化鬥彩 件件有款

成化鬥彩都是官窯,件件有款。款識有兩種,一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雙行排列,款外都帶邊框,有的圍一雙圈,二是一雙方框。這種始終如一、稚嫩略顯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出自書法名家之手,也不是一般御窯工匠敢於書寫,那麼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筆的會是誰呢﹖據珠山御窯遺址成化斷層遺存物考證,「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變,因此「極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這一推論,也印證了成化帝對成化瓷的研製、設計、燒造自始至終都親自干預。

七、成化鬥彩 「天」字款罐

成化鬥彩天字罐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用青花寫「天」字楷款,因此而命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案,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洒脫。其中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成化鬥彩天字罐還有海水瑞獸、海水雲龍等紋飾,成化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成化鬥彩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的極品,與成化皇帝的特點、性格、環境和喜好精巧細膩之物是分不開的,充分體現了成化皇帝與當時的制瓷有著密切的關聯。成化鬥彩的成就,是成化御窯的藝人們用聰明的智慧和勤奮的汗水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化鬥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研究的內容,以進一步提升對成化鬥彩的認識。

嘉靖時白瓷色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較多雜質,青花色濃暗偏灰,比如成化青花發色淡雅,成化青花線條結合處的針孔整齊有序,而嘉靖時的針孔就大小深淺不一了。嘉靖時期無特意仿造成化鬥彩之作品,到萬曆時因萬曆帝的揮霍無度並喜好奇珍異寶,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成災,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和當時曾在雞缸杯之上的鬥彩葡萄把杯仿品特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其白釉色泛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葡萄奼紫為一的而無留下四顆不上釉而無生熟之分,清三代仿品更多,當數雍乾二朝官仿最好,然而還是留下不少破綻,如用彩片濃偏厚,口沿過度打磨,胎壁偏厚,色彩過渡不自然。畫風拘謹生硬,釉色過白,青花發色偏濃。到了晚清民國的仿品,其差距就更大了,而現在的那些仿品就更加不堪入目了!當然了,如果手中無真品卻也是無所適從,特別是對那些高仿品來說。

因此要判斷其真假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手中有真貨,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對於手中沒有獲得真品或上手過真品的人,光憑他從書本上所得到的片言隻語的資料就敢判斷真假,那是一種很不負責的作為,萬不可取!因為成化鬥彩在萬曆時就有了仿品,而這些仿品的價值也非同小可,因此我們既不能隨便承認也不能一概否認,二者做法都不可取,都是不負責任的。不管是官方專家也好,民間鑑定家也好,還是民間收藏家也好。

方法一:辨胎釉,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乾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鑑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方法二:辨紋飾,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洒。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奼紫」一色獨具特點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薑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誌。

方法四:辨工藝,器物砂底呈褐黃色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方法五:辨款識,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並不嚴謹規範,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 「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成化民窯,精細的民窯器施釉表里如一

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成化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造型圓潤、古樸。器物胎土淘煉較細,胎質乾澀,間有孔隙;釉面肥潤,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牆較薄;精細的民窯器,器里、器外、器底三處釉色一致,達到表里如一;成化民窯青花瓷,紋飾常見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洒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底足外足牆飾旋紋兩周;紋飾畫法採用雙勾填色的手法。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發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圍青花雙圈款,還有銀錠畫押款和「福」字款等。

《收藏快報》2009年4月22日第4版《拍品看台》一欄介紹「明·青花暗刻海水綠彩龍紋盤」,指出該盤創作年代為明成化,盤子直徑21.6厘米,07年北京華辰春拍,成交價1430萬元。介紹文字不算多,不仿抄錄如下:「該盤敞口,弧壁,圈足。底釉平整光潤。內外壁均為綠彩龍紋。盤心為一側麵糰龍,以黑彩勾勒龍紋輪廓,綠彩填塗,龍身邊圍以綠彩祥雲紋。外壁口沿一圈青花花葉紋裝飾,釉下暗刻海水礁石紋飾,主題紋飾為兩組四條綠彩行龍,二龍前行,二龍回首,均以黑線勾勒綠彩填塗。整器集合釉下青花、暗刻、釉上黑線勾勒填彩等多種技法於一身,工藝複雜,製作精細,令人嘆為觀止。遍查公私收藏未見與此盤同類者,此盤原為東瀛藏家之物,輾轉回流」。

我不知道上述的描述是否準確,如是,就牽扯出了一個常識性問題,那便是黑彩作為五彩中的成分,最早出現在明朝哪個朝代的彩瓷上。

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對成化白釉綠彩是這樣描述的:常見的多為弘治、正德器,成化器少見。從已發現的綠彩龍紋盤、碗之類來看,此品種應始燒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刻龍填綠彩色淺淡,微閃黃色,透明度強,所繪龍紋線條纖細,舒展自然,有些器物還暗刻海水和龍紋。在這裡耿老是不會把黑彩勾勒輪廓,綠彩填塗這麼重要的鑑定依據忽略不寫的。《明清瓷器鑑定》中明確黑彩是在成化以後的弘治出現的,「繼成化以後,弘治官窯也產生這一品種(五彩),造型以盤碗為主。所用彩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這裡,第一次出現黑彩是在弘治朝的五彩上。

上海著名收藏家、學者高阿申2006年在《收藏快報》第141期發表《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討———修正一個不準確的說法》文章,專門論述五彩瓷上的黑彩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出現在彩瓷上。高先生對五彩瓷上出現黑彩「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層綠色,更顯得烏黑」這一陶瓷界公認的說法提出疑問。高先生用大量的實物證明了上述的說法的不準確,因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萬曆時期,黑彩罩綠現象已多見,最後,高先生得出的結論是:黑彩上的此項罩彩工藝,始於明代正德,完善於嘉靖時期,以後各朝盛行不衰,並沿襲至清代康熙。巧的是高先生著的《瓷器收藏實鑒》———飲食器中就有明成化青花填彩綠龍盤的介紹:「撇口,弧壁,圈足微斂,底著青花雙方框『大明成化年制』楷體款。釉面細潤,色澤白中含灰青,釉內氣泡細小,均勻,疏朗。盤內光素,外壁釉下用青花勾勒雙龍趕珠紋,並在釉上輪廓線內填以綠彩。胎質潔白,青花藍中微閃灰,綠釉發黃綠色。底略塌,足端平切,兩邊足脊呈略圓式。」高先生指的是青花勾勒。

本人對成化彩瓷用黑彩勾勒的描述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發表在《收藏快報》專業報紙上,又是華辰的拍品(我對華辰印象不錯),是本人孤陋寡聞,還是成化彩瓷就沒有黑彩這一品種,故而挑出耿寶昌先生和高阿申先生的有關論述,以說明黑彩出現在五彩上晚於明成化。

下面就成化鬥彩歷代仿品的特點、辨偽等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一、鬥彩仿品的歷代足跡

成化鬥彩起源於宣德,成名於成化。

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現宣德鬥彩蓮塘碗一對,後又在珠山遺址又出土過同類瓷片。原以為鬥彩是成化年創燒,事實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基礎上創新發展的,成化年加以全方位完善提升、增加品種並作為燒造重點,由此成名。成化鬥彩名氣大增後,幾代王朝都有仿製。從國內外博物館、歷次拍賣記錄及市場上見到的器物來看,歸納起來大體上(不是絕對的)有7個朝代或時期仿製過成化鬥彩。

1、嘉靖朝

明弘治朝沒燒過鬥彩,到正德、嘉靖朝開始按成化圖案和技術再燒鬥彩。

關於鬥彩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康熙、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由於成化本年的鬥彩瓷器留傳極少,早在明嘉靖、萬曆時就很名貴了。因此,從明嘉靖開始,仿製品就持續不斷。正德鬥彩雖有傳世,但數量更少,僅碗、三足洗數件,以纏枝靈芝紋為典型。嘉靖青花五彩興起也是燒造的重點之一,鬥彩的生產只是少量。

嘉靖鬥彩秞面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雜質略多,成化青花發色淡雅,嘉靖青花發色濃暗偏灰,在色澤等方面也不能與成化相比。

2、萬曆朝

萬曆帝非常喜歡奇珍異寶,由於雞缸杯的名貴,萬曆時仿燒,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鬥彩葡萄杯等仿品很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主要是釉色呈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色彩的成分也明顯減少,關鍵是成化使用的「奼紫」在以後各朝仿品上都沒有出現,原因是彩料配方失傳根本仿不出來。萬曆鬥彩基本沒有任何創新,傳世多為仿成化的製品。但由於胎釉淘洗精細度不同以及器物製作、燒成上的細微變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徵。如嬰戲圖小杯,咋看亂真,細看其口較真品微撇,整體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麗。


3、清朝康、雍、乾三代

進入清代,各朝多有仿製,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品的最多,工藝各有千秋,個別作品已具很高的水平,但還達不到亂真的程度。

這三朝期間的鬥彩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工藝精、質量高,出現了繼明成化之後又一個生產鬥彩器的高潮。這一時期的鬥彩作品分成了兩大類:一為仿成化鬥彩的製品,另一類為清代創新的產品。

其特點是:

①、康、雍、乾仿成化鬥彩,在材料、器型、紋樣、色彩等方面,均已達到很高的水準,特別是雍正的仿品非常接近成化鬥彩。遺憾的是仿品無論如何逼真,但都帶有時代烙印。清官窯由於建立了嚴格的燒造管理體系和分工明確的技術流程,因此,從選料到胎、釉制的作都極為精良,紋樣繪畫工整有餘,器型過為規整,燒成溫度高,因此仿品沒有成化器典雅、柔和、自然的味道。

②、康熙朝的鬥彩在彩繪技法上基本上承襲了成化鬥彩的風格,紋樣採用平塗勾勒,紋繪色彩略微超過釉下青花的邊紋。但在色彩運用和施彩工藝上還是有明顯的本朝特徵。康熙仿品的款識除書寫「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書款之外,多仿寫「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書款;款識尚較逼真,但其布局占滿杯的底面,字體線條稍粗,青花色澤也稍重。此外,康熙的彩料不如成化的純凈,所以畫面中的彩飾有極小的顆粒,這不僅是鑑別康熙仿成化鬥彩的要點,也是康熙鬥彩瓷的特點。

康熙朝在生產傳統鬥彩的同對,又創燒出了黃地、灑藍地等鬥彩器,從而使康熙鬥彩瓷器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這類器型以盤、碗、杯、筆筒、壁瓶為多,個別也有稍大的多角形花盆、長腹蓋罐、簽式碗、方盒等製品,紋樣也以康熙朝流行的龍鳳、蓮池鴛鴦、纏枝桃、雛雞牡丹、過枝鳳、花卉果樹、攜琴訪友等為典型。

③、雍正朝是清代鬥彩瓷器燒制最成功的時期,其器物從紋樣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均比康熙朝進步。其成就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傳統的鬥彩呈色中增加了金紅,並在鬥彩中融入了粉彩的技法,不僅增加了色彩,而且打破了成化鬥彩一件衣、花朵無陰陽向背的特點;第二是雍正鬥彩繪畫較以往的更為精細,釉上的各種色彩都準確無誤地填於紋樣輪廓線內。

雍正朝鬥彩的形制也非常豐富,所見器物有兩類,小部分是成化鬥彩的仿品,如天字罐、雞缸杯、馬蹄杯等,主流是當時流行的造型,如盤、碗、杯、碟、燈座、長方花盆、提梁壺、菊瓣形尊、天球瓶、如意耳蒜頭瓶等。圖案以花鳥、竹、鳳、瓜果、松鹿、芭蕉、梅雀、龍紋、暗八仙等為典型。

④、乾隆朝的鬥彩風格是:器型多、裝飾華麗、色彩絢麗繽紛。典型特點是:官窯多;在製作方法上,除傳統鬥彩外,還創做出「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兩種新工藝,這種鬥彩與其他品種組合裝飾是前所末有的,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結合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於多數是官窯,因此圖案花紋還是脫離不了纏枝蓮、雲蝠、八吉祥、暗八仙、團花、歲寒三友、鳳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專為宮廷慶壽定製的,因此壽字盤、碗較多。傳世鬥彩的各種器型也比較齊全,特別是高達50至70厘米的大型鬥彩器尤為流行。除此之外,金彩在乾隆鬥彩中也廣為運用,金彩的流行.使乾隆鬥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乾隆官窯鬥彩紋樣大多是按朝廷送來的樣稿或聖旨設計的。

清代仿成化鬥彩作品與成化鬥彩的主要區別在於:成化鬥彩的繪畫神韻不是一般工匠所為,沒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和紮實的繪畫基礎,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神韻,何況還有很多只能意會的東西,更重要的一點是成化獨有的「童體老功」的款識及彩料發色的色差、質感和如脂似玉釉色等。這些都是清代仿品所不具備的,而且做工過於規整。

乾隆以後,鬥彩瓷器的生產雖然始終未停止,但製作工藝日趨衰退,圖案工整呆板,缺少變化。

4、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鬥彩仿品在質量上,與清朝早期的差距就更大了,在畫工、色彩、神韻等方面都無法與成化鬥彩相語。

5、現代仿品

現代景德鎮的鬥彩仿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極少數能夠仿品出較高水平的鬥彩瓷。二是非常低俗的鬥彩瓷。

其中仿製較好的不僅有成化鬥彩,而且康熙鬥彩、乾隆鬥彩等著名品種也同樣仿製得很好。這些仿品由於使用高科技,精心製作,精心彩繪,仔細落款,至於小碗、小杯、小盤等器物更是仿得精緻。或按實物描摩,或按圖錄繪製,更講究的像明清官窯那樣「款銘書記歸落款之工」,「畫者,學畫而不染;染者,學染不學畫,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內部流程清晰、分工細緻,每人專心一道工序。這些仿品雖然精細,但結合胎釉、彩繪仍可看出是現代仿品,主要是釉面一沒有包漿、二沒有古韻之味及歲月痕跡,三是白中閃青釉面的釉料是配出來的,而不是歷史形成的,因而生硬不溫潤;四是彩料的顏色與成化鬥彩本年的顏色相差甚遠,這四條是鑑定現代仿品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至於第二種低俗仿品隨處可見,粗俗低檔,不值一提。

二、仿品的市場價值

嘉靖,萬曆仿成化鬥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識上有所區別,其價雖不及成化鬥彩高,但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也要幾十萬,近百萬元人民幣。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別是康熙、雍正朝的做工精細,仿得比較到位,雖是仿品,但也是精細之作,也具有很高的收藏與經濟價值,其價位也在幾十萬至百萬以上人民幣,而且很少面世。2006年12月13日,一隻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在廈門心和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0萬成交。

近代仿品鋪天蓋地,但好的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目前能值幾千甚至上萬元左右。工藝粗糙,畫工一般,只值幾十元到近百元,沒有收藏價值。

三、收藏成化鬥彩的真確方法

鑒於成化鬥彩的名貴與奇缺,從成化朝傳世下來的鬥彩是鳳毛麟角。從目前市場來看,能夠收藏到真正成化本年鬥彩瓷器的機率幾乎為零。各朝代傳世的仿品也極少,即便有也是天價。

瓷器真偽鑑定的核心是:「知真才能辯假」。沒有上過真品手的初學者,光憑書本上的知識就判斷真假,是不可能的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近幾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成化鬥彩瓷呢?主要是成化鬥彩的名氣大、價值高,而真正懂成化瓷的人又很少,對那些功底不深的瓷器愛好者好騙,作假者容易得手。因此,收藏成化瓷器一定要理性,要找真正的專家或業內人士幫忙,認真向他們學習鑑定古代陶瓷的精髓,千萬不要聽故事,市場上凡是遇到低價出售的成化瓷基本上都是假的,掏寶撿漏得到一件成化鬥彩的時代早已經不存在了,請收藏愛好者在收藏過程中千萬要小心,否則就要付出不必要的「學費」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EjJ7Oa.html

論成化鬥彩及自藏珍品

論成化鬥彩及自藏珍品

2015/08/05 來源:雅昌藝術網
成化鬥彩與歷代仿品
成化鬥彩譽天下
鬥彩瓷創燒於明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艷麗而名重於世。由於鬥彩瓷歷來是古代宮廷珍玩,十分名貴,所以歷來被收藏界視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鬥彩。
明代萬曆時,一雙成化鬥彩酒杯已價值百金,特別是鬥彩雞缸杯,清朱琰《陶說》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神宗時尚食御前,成杯一雙,價值十貫」。在明代當時已貴重,可見成化鬥彩歷來被世人所追捧。

鬥彩又稱「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點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所結合的一個彩瓷品種。又稱「逗彩」。成化鬥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有的則直接將青花作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燒制,然後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線,根據紋飾需要填以多種彩料,再二次入窯低溫烘燒而成。

成化鬥彩有濃艷與淡雅之分,設色較多,但不用黑彩。紅彩鮮艷奪目,黃彩色多變化多端,綠彩大多透亮閃黃,紫色均勻醒目,只有奼紫一色無光,為世人至今難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於到成化朝蘇麻離青鈷料已近斷絕,因而改用「平等青」,該鈷料發色淺淡而呈灰蘭,色澤穩定,輕淡柔和,給人一種淡雅恬靜之感。

成化鬥彩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脂瑩潤如玉,色彩艷麗,其品種以小件居多,大器較少,著名的雞缸杯,葡紋杯,高士杯,三秋杯,鳥紋杯,「天」字罐等品種都是成化鬥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鬥彩的器型
成化鬥彩造型精巧俊美,圓潤胎輕,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為主,器型簡單,官窯精細,民窯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細之作。

成化鬥彩瓷器型豐富,常見的有;直頸瓶,高足杯,雞缸杯,馬蹄杯,臥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盤,盒,折腰碟--------。

其它品種青花有梅瓶,渣斗,爐,高罐,園盤,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臥足碗,高足碗,杯,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邊盤--------。

紅釉,蘭釉,黃釉品種不多,只見碗,盤類,仿哥窯器型有瓜楞瓶,貫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

天字罐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書寫有「天」字而著稱。它口大,頸短,肩部渾圓,腰略收,廣底,器腹部繪有海水龍紋,海獸海怪,纏枝花紋,孔雀團花,蓋上的紋飾與器身相襯。

雞缸杯,敞口,深腹,臥足,杯上畫功精細,二組子母雞,配蘭草,山石,牡丹紋,雄雞,母雞,小雞形象生動,活潑跳躍,富有動感,色彩鮮明秀麗,柔和自然,是聞名於世的極品。
目前,有關雞紋圖案的鬥彩器不僅僅限於雞缸杯,筆者在多年收藏中發現有其它造型的如鬥彩雞紋花邊高足碗,雞紋菱邊高足盤,紋飾與雞缸杯完全一致,另外還有馬蹄杯,高足杯,臥足碗,茶壺等鬥彩器上都畫有雞紋圖案,其造型與紋飾布局一致。雖說其它鬥彩雞紋沒有雞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鬥彩除雞缸杯外,曾生產過一個系列的小件器物與之配套,僅管歷來只聞雞缸杯,其它器型未見記載,但今有實物在手,我們不妨進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若是真品,那可在鬥彩史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篇章。
成化鬥彩的胎釉特徵
由於成化鬥彩瓷器在胎土內的鐵,鈣含量少,因而胎質潔白細膩,輕薄透體,釉面純凈瑩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黃,牙白,也有迎光微顯肉紅色,釉面滋潤,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一般小件官窯器的杯,盤,碗胎壁較薄,迎光透亮,從底部露胎處看,胎質很細潤,少數碗,盤底部足有粘沙現象,呈褐色斑,俗稱「米糊底」。

仿品胎體厚薄不勻,胎壁不平整,胎質灰白,現代胎土以高嶺土為主,其煉泥技術與古代胎土有別,再說仿品色彩不如真品艷麗,尤其是紅,黃,綠,紫諸色。成化鬥彩色調各具特點,現代工藝繪製的圖案在顯色上達不到成化的水平,不是太艷就是太淡,加以青花發色的配合,不能體現成化風格。
真品成化鬥彩色釉較厚,而且透明,特別是綠色,黃色釉料都有開片,片紋上翹,並看見內有黃色土沁入胎,釉面潤但不光亮,光澤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舊死光一片,達不到釉面潤澤的特點。

在釉水上,仿品一般上釉較薄,沒有油脂感,胎體較厚,透亮性不及真成化迎光透亮那麼明顯。
成化鬥彩的紋飾與色彩
成化鬥彩的紋飾主要採用勾勒與平塗畫法,所有鬥彩瓷必須二次入窯,先用青花將所需圖案用雙勾勒線畫好,上好釉入窯在高溫下燒制,然後取出後按照紋飾要求填入各種顏色,用平等青鈷料所繪青花清晰淡雅,沒有暈散,銹斑,然後二次入窯低溫焙燒,釉上各彩五彩繽紛,故鬥彩更顯特有的風采。

成化鬥彩常用紋飾有;雞紋,花鳥紋,仕女紋,人物紋,天馬,海獸,鴛鴦,團蝶,瓜果,山石,蓮花,牡丹,靈芝,八寶,高士,寶相花,團花,荷蓮-------,花朵只繪正面,沒有陰陽,人物衣著都是單件,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稱,山石無凹凸感,樹葉只畫陽面,構畫簡潔,寫實與圖案相結合,畫面顯古樸典雅,情趣盎然。
成化鬥彩運筆流暢,線條纖細圓潤,上色用平塗法,然現代仿品,線條寬粗,筆法生硬,色彩呆板無光彩,畫面用點染畫法,雖然有的也有濃淡之分,但沒有真品色彩和諧,仔細觀察便知。

成化鬥彩在器物上常用的圖案有;雲龍,雲鳳,團鳳,纏枝花卉,荷塘鴛鴦,竹石芭蕉,嬰戲圖,高士圖,秋色圖,仕女圖,子母雞,折枝花瓜果,山石牡丹,海獸海怪,其生活氣息自然,情趣十分濃郁。

仿品雖然也常照這些圖案仿製,但畫工,筆法,運筆呆板,沒有古樸及神韻。在色彩上,成化色彩豐富,特徵鮮明,透明鮮亮,沒有黑色,紅彩一般在紋飾上點綴花朵,雞冠,其紅鮮艷奪目。黃彩變化多端,有鵝黃,嬌黃,杏黃,薑黃及蜂蠟黃。其中鵝黃,嬌黃嬌嫩透明閃微綠,杏黃閃微紅,薑黃色濃光潤。綠色大多透亮,閃黃,有水綠,松綠,葉子綠呈色不一。紫色大都象熟葡萄,發色紫黑或茄皮紫而奼紫,表面乾澀無光,色如赤鐵,紫色至今較難仿出。

目前成化鬥彩仿品很多,雖也極力模仿,但很難把握真成化鬥彩的各種顏色與韻味,或濃或淡,多看真品與其對比,就能有所感悟。
鬥彩瓷的幾種施彩方法
鬥彩自明成化始創,其施彩方法一般為五種;點彩,復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

(一)點彩;器型上的紋飾主要以釉下青花構勒渲染,釉上各彩只是稍加點綴,畫面顯清新淡雅,點綴的色彩只為陪襯。

(二)復彩;在釉下青花或釉上彩圖案上再復以另一種色彩,如鬥彩雞缸杯公雞的羽毛及桃果圖案上常用此法。

(三)填彩;以釉下青花圖案的雙輪廓線為紋樣,在線內填入所需色彩,大多在青花線內填綠彩多,在成化普通器上常見。

(四)染彩;在青花圖案輪廓線邊緣,用釉上彩烘托相襯,但此技法很少用,一般為輔助紋飾。

(五)青花加彩;工藝上與點彩相似,但不是點綴著色而是渲染繪畫,主要色調仍以青花為主。
明代嘉靖,萬曆朝鬥彩瓷與成化區別
成化以後,鬥彩瓷生產進入低潮,正德也有鬥彩器,但極為少見,帶正德款的僅見碗,三足洗,嘉靖朝由於五彩器盛行,因而鬥彩瓷生產不多。

嘉靖鬥彩胎體輕薄,瓷質堅緻細密,釉面比較細潤,呈青白,灰白,黃白色。受五彩器影響,嘉靖圖案較繁密,色彩也有區別,黃彩嬌嫩,紅彩鮮艷帶些棗皮,與成化鬥彩淡雅風格區別較大。

由於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而鬥彩紋飾也充滿道教色彩,常用靈芝雲紋,牡丹紋,仙鶴紋,雞紋,嬰戲紋,嘉靖青花用「回青料」,這種青花發色蘭中微泛紫,濃重鮮艷,與成化青花區別明顯。

嘉靖朝也有仿「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器物,製作也比較精細,仿品的胎釉,色彩都接近成化,與真品無二,只是釉色青亮,不如成化瑩白,特別是青花線及青花紋飾上仔細觀察,能看出來,所仿器型有碗,盤,杯,瓶,爐,罐,但數量不多。

明萬曆鬥彩與嘉靖差不多,但萬曆仿成化鬥彩器胎體比成化厚重,彩料比成化濃艷。特別是青花用「回青料」,因此青花發色蘭中泛紫,線條比成化粗,這些都是區別萬曆與成化特徵的鑑賞要點。

萬曆鬥彩常用團花紋,團蓮紋,折枝瓜果紋,器型不多,僅見碗,盤,杯,罐,鬥彩底部一般都有款,有仿成化的,也有青花雙圈,雙方款的本朝款,其書寫特徵與成化不同,能分辨看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成化雞缸杯
成化鬥彩雞缸杯真品,器型規整,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呈牙白或帶些肉紅色,足邊一周無釉,底部青花方框楷書款,畫面及款識青花線條纖細,色淺淡,紋飾畫法生動簡練,色彩明快艷麗,色彩純凈內不含雜質。一般在綠釉上已開片且上翹,有的內含土沁點,子母雞有動感。

(一)清康熙仿成化雞缸杯

杯子尺寸有的比真品略大,底足露胎處比真品寬,底內青花方框款較大,占滿底足,青花線條較粗,色較成化深,紋飾呆板,尤其山石畫法,在山石內加重底色濃度以點綴層次,特別是康熙彩料不如成化純凈,顯微鏡下能看到有些小顆粒狀,這一特徵又恰好是康熙仿成化的鑑定要點,也是康熙鬥彩瓷的特徵,康熙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底款除了用仿成化款外,還有用「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以及「外膳房」紅彩款。

(二)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

清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很少面世,除書寫大明成化款外,大多用「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但青花用料不是「平等青」而是浙料,發色不如成化淡雅明快,仿款特徵有點象成化,纖細挺拔,頗有骨氣,但底款上氣泡不勻,青色煥散,胎色白中閃青,底足露胎顯潔白,而成化胎質微帶黃。

(三)乾隆仿成化鬥彩雞缸杯

乾隆四年唐英奉旨仿20件雞缸杯,但差別較大,畫工拘束,彩料不如成化鮮艷,胎壁較厚,底部仿款為四字或六字,字體工整,青花色比成化濃,子母雞畫法與成化風格不一,底部寫「大清乾隆仿古」款,有的加有御題詩,乾隆非常喜愛雞紋作裝飾,因此做了一批帶雞紋器物,有碗,盤,杯,筆筒--------另有一番情趣。
清三代鬥彩與成化鬥彩區別
到了清初康熙,瓷器生產得到了恢復和提高,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康熙鬥彩發展較快,鬥彩器物明顯增多,造型小巧玲瓏,古樸凝重,器型新穎,式樣變化也較多,在製作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康熙鬥彩胎體輕薄,釉質也細白滋潤,做工精細,胎體堅緻細密,釉面與胎體結合緊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純凈,有細潤如玉的感覺,釉面有蛋殼青特點。

在色彩上,康熙鬥彩色彩豐富,艷麗,

.正仿成化鬥彩,仿得很成功,在傳世品中,就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其各方面特徵水平到位,幾可亂真。

在用色上,雍正鬥彩,施彩薄而淺淡,填彩正確,設色明快,更具層次感,紋飾鮮明真實,彩料搭配更多,釉上改為用粉彩填色,燒成後又濃淡,深淺不一,淡雅明快,比成化鬥彩更為優越。

雍正朝鬥彩器型較多,造型規整,秀美,有大器也有小件,常見有碗,盤,杯,碟,盞,大器有瓶,罐,尊,缸等陳設瓷及文房用具。

雍正鬥彩器胎體白凈細潤,胎工精細,燒制溫度控制好,故釉面溫潤,光潔如玉,胎體輕巧,民窯瓷也較成功。

雍正鬥彩常用紋飾有龍鳳,牡丹,錦雞,海獸,鴛鴦,花鳥,花蝶,花果,團花,八仙,仕女,嬰戲,八寶,八吉祥,松竹梅--------繪畫色彩豐富,紅彩油潤,黃彩如蛋黃,綠彩如湖水,比成化鬥彩更勝一籌。

乾隆鬥彩品種繁多,製作精良,巧奪天工,創造了制瓷史上又一奇蹟。除小件外,陳設瓷,文房用具,,玩賞瓷比前朝更多且精。

在器型上有天球瓶,玉壺春瓶,梅瓶,葫蘆瓶,魚缸,繡墩,大盤,僧帽壺,多穆壺及小件用品如碗,盤,杯,盞,燈座,乾隆鬥彩有仿成化之器,但不如成化瑩白,釉面為青白色,肥潤堅緻,胎體陶煉精細。

在畫法上,乾隆鬥彩施彩繁複而華麗,與雍正朝清麗淡雅之風格有區別,在填彩上另加金彩,黑彩,琺瑯彩,使畫面效果更佳,光彩奪目。有的器物上粉彩,五彩,琺瑯彩三彩並用,因此乾隆鬥彩以呈色柔和之中透出明亮與凝重,淡雅之中顯瑰麗,濃艷之感,使器物盡顯富貴,大氣,絢麗。

乾隆鬥彩紋飾構圖嚴謹,仔細工整,很多紋飾是按朝廷旨意而設計的,故畫工較呆板,不及成化隨意流暢,常用紋飾為牡丹,月季,菊花,靈芝,松竹梅,子母雞,福壽三多,並蒂蓮,纏枝蓮,八仙,嬰戲,八吉祥等圖案,而且器物開光內繪畫較多,構圖繁密。

乾隆仿成化鬥彩均為小件,而且數量不多,大多為碗,盤,盞,在畫法及用彩料上與真成化差別很大,對照成化真品便可明白。
清嘉慶,道光鬥彩之區別
隨著清代逐漸衰落,經康,雍,乾三朝盛世在瓷藝上已達頂峰,然粉彩的興盛直接影響到鬥彩瓷的燒造,到了嘉慶朝,雖然瓷器也有精細之作,但大不如前了,品種不齊全,產量大為減少。

嘉慶鬥彩器型除日常用具碗,盤外,還有瓶,爐,罐,軍持,觚------。嘉慶鬥彩的胎質比乾隆粗糙,製作也不精細,釉面水平也不如前朝光潤。

在紋飾上主要有,龍鳳,花鳥,花卉,初期產品還可以,到了後期則做工粗糙,器型不夠規整,寫款官窯器均寫「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民窯書寫草率,仿明成化之風已停止,不見仿成化器面世。

嘉慶鬥彩繪畫呆板,畫面沒有動感,最主要是填彩不仔細,缺乏層次感,色彩濃重,缺乏光澤,民窯鬥彩分外銷與日常用瓷二類,與官窯相比粗糙,器型不規整。

清道光年,由於鴉片戰爭爆發,國力衰退。在制瓷業上,生產規模與制瓷技術開始走下坡路,道光鬥彩雖也有比較精細的,但質量普遍下降,沒有新意。這一時期鬥彩主要仿雍正,但與雍正鬥彩相比區別明顯,色澤淺淡,釉質粗松,釉面有棕眼,施釉流淌,而且數量大減。

道光鬥彩器型較少,目前看到的僅為碗,盤,杯,有折腰碗,墩式碗,直頸瓶,陳設瓷很少。在工藝上道光鬥彩,胎質粗松,釉面不勻,造型笨拙,釉面稀薄,波浪釉特徵明顯,並缺少瑩潤之感。

道光鬥彩繪畫不精細,填彩色較艷,繪畫線條纖細,有的鬥彩器上加繪粉彩,器型單調。鬥彩紋飾圖案,常用雞紋,蓮池鴛鴦紋,但筆法不精細,在清代瓷業上已屬晚期,器物大不如前了。
"成化鬥彩"逗你玩
成化鬥彩是收藏界瓷器類所追捧的精品系列之一,由於小巧,精美,稀有,價高,在拍場上也是搶手貨.

真正的成化鬥彩,胎薄,釉面如脂似玉.色彩艷麗.器型小巧規正.造型豐富多采,畫工精細流暢.胎質細膩.迎光透亮.有的泛牙白,有的泛肉紅,底款書寫時代特徵明顯.青花勾勒.五彩填色.以雞缸杯,高士杯,葡紋杯,蓮花杯,天字罐著稱.流芳百世,為後人所讚頌.是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拍賣場上的奇貨.

在樊家井有一家成化鬥彩專賣店,走進店鋪上下兩層,這裡到處可看到成化鬥彩的身影.在地上擺了幾百件塗滿泥漿的小瓶,小杯,有雞缸杯,龍紋碗,高足杯......品種齊全,應有盡有.

筆者踏進門,店主便迎上來問要什麼貨,我問他你地上這一堆都是泥土,怎麼賣?他說:"這是仿出土的,用紙擦一下便可,多麼有老味,很好賣的".我問他:"多少錢一隻?批發大約四十到五十元左右一隻".我隨手拿起一隻雞缸杯看了一下,仿的太粗,雞畫的很呆板,沒靈氣,問店主有好一些的嗎,他說有,'一百到二百一隻,這一種比較檔次高',但色彩和釉水還是達不到成化的水平.我告訴他要送人的,這類貨不行,於是他去樓上拿下一隻小盒內裝一隻雞缸杯,上手一看的確不錯,釉面肥潤,畫工精良,雞也有靈氣了,還有迎光泛肉紅的特徵.問他:"這隻要多少錢?最低八百元,你要就七百,這是精仿,專供老外".

我對店主說你這杯子不錯,有成化的味道,泛肉紅這個工藝你是怎麼做出來的,他說我專仿成化鬥彩已十多年了,鬥彩泛肉紅關鍵在於胎體里加了紅粉,與瓷石一起粉碎球磨,制胎,燒制後就有這個特徵了,紅粉很貴的,要三千元一斤,工藝繁瑣,所以價高,如比例不合適就報廢了.

隨後又邀我去二樓,在架子上擺滿了各類成化鬥彩器,應有盡有而且仿得較好,其中鬥彩杯類最多,我們今天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成化鬥彩器絕大多數來自於樊家井,無論是高仿還是低仿只是價格和水平問題,真正的成化鬥彩稀之又少,豈能隨手可得,成化鬥彩逗你玩,千萬別當真品買!
有關成化鬥彩的真偽鑑別
要想真正區別成化鬥彩的真偽,應首先了解成化一朝的典型造型,及大概尺寸,悉心領會其外形神韻,成化器小件為主,器型比較簡單,如鬥彩花鳥高足杯,雞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葡紋杯,天字罐等,都是成化經典之作,大器不多。

成化鬥彩仿器各朝都有,但其尺寸不是大就是小,器型不協調,外雞線條生硬,不如真品柔美。

成化鬥彩真品胎質細膩純凈,胎體輕薄,迎光透亮,呈牙白或泛肉紅色,然仿品迎光顯純白,胎體較真品厚。

成化鬥彩青花用料為「平等青」,青花發色淡雅,沉靜,色彩柔和,釉質肥厚光潤有玉質感,成化早期青花用料還有蘇料,故發色較濃,接近宣德晚期,但數量不多,現代仿品在青花呈色上比成化真品深,而且漂浮,沒有光澤。

成化鬥彩線條纖細,圓潤,淡雅而優美,而且色彩艷麗明快,各有特色,鬥彩中紅色雖深艷但色層淡薄,綠色微閃黃,紫色更具時代特徵,色厚但無光澤,尤其奼紫至今難仿。

成化鬥彩紋飾簡潔,常用團花,團鳥,團蝶,寶相花,圖案對稱,規矩,連續的裝飾手法表現在杯,盤,盞以及天字罐上,現代仿品鋪天蓋地,但呈色效果差,畫法呆板不流暢,造型及釉面如脂似玉的效果無法達到成化水平。

成化器的青花線及雙邊線很規整,緊靠足底部,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淺二條青花線,而緊靠足跟無釉處的那根青花線色較深,而上面一根比較淺,這也是真成化特徵之一,但需結合全面才能斷定。

成化瓷款識,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錯落有致,字體圓潤流暢,排列不太整齊,有它的特徵。然歷朝仿品雖也書寫成化款,明後期及清三代凡仿成化之款多少帶有本朝書寫特點,有的款因臨摹,筆劃不流暢,有停頓之痕跡不自然。現代仿品運用電腦打款,粗看很象,但沒筆捺,起落筆均為一直線,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鑑別成化鬥彩的唯一標準,就是要看真品實物,通過對比,觀察,研究才能有所領悟,仿品仿得再好,再逼真也總有它的破綻可尋。
成化鬥彩與歷代仿品在拍場上的表現
成化鬥彩器物歷來價值很高,據古文獻記載;「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真正的成化鬥彩杯,無論是雞缸杯,葡紋杯,高士杯,三秋杯,都價值不菲。成化鬥彩歷來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藏品,拿雞缸杯為例;1976年冬雞缸杯拍賣價480萬港元,1999年近千萬人民幣,2005年拍至2950萬港元,而鬥彩天字罐也突破了千萬大關。一件鬥彩高足杯,只要品相好,其價都在300----500萬以上,而且很少面世。

嘉靖,萬曆仿成化鬥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識上有所區別,其價雖不及成化鬥彩高,但一般也要幾十萬,近百萬元人民幣。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別是康熙,雍正做工精細,仿得逼真到位,雖是仿品,但也是精細之作,其價位也在幾十萬至近百萬人民幣,很少面世。

近代仿品鋪天蓋地,有的仿品由於加入高科技,使品質大增,有的幾乎可亂真,但是沒有古韻之味及歲月留下的痕跡,這其中包括釉料開片,土沁,使用過的痕跡,沒有古拙的感覺,但一般仿的到位的,也能值幾千,上萬元,其它普品由於工藝粗糙,畫工也一般,只值幾十元到近百元,沒有收藏價值。
鬥彩雞紋高足杯
迎光泛紅
鬥彩雞缸杯
底款
故宮藏品
民間珍藏
鬥彩團孔天字罐
鬥彩海獸天字罐
底款天字
鬥彩雲鶴壺
鬥彩葡紋杯
鬥彩龍紋細頸瓶
鬥彩鳥紋高足杯
底款
鬥彩戲嬰梅瓶
鬥彩仕女梅瓶
鬥彩夔龍吐蓮杯
鬥彩團龍杯
底款
鬥彩雞紋馬蹄杯
鬥彩蜞麟描金盤
底部,,外側黃釉龍紋
鬥彩魚紋大碗
碗內
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