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October 2017

別樣的魅力——鬥彩瓷


2017/01/04 來源:瓷器圈
鬥彩,是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青而與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
「斗」景德鎮方言意思是:幾種東西合併組合在一起。鬥彩就是把幾種色彩組合在一起的技法。鬥彩是一種釉上、釉下都有彩的彩色瓷。鬥彩最早首創於宣德時期。而明代鬥彩最為著名的則是成化鬥彩。清代景德鎮御窯廠則在形色相依相襯,同時又相輔相成。現代鬥彩仍然以景德鎮為首推。
從古至今,純青花瓷一直以它獨特的優雅、寧靜感占據著國瓷的稱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顯赫一時的青花,受到了其他陶藝顏料發展的衝擊,雖然青花本身不會黯然失色,但因受色調單純的限制,無論是否可分濃淡、明暗、或從色階上分析它都是一種冷色調,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欣賞需要了。
此時的陶工們便運用了一種新的技法,即在冷色調的青花藝術中加上一點暖色調,如紅黃之類的陶瓷顏色,青花的畫面頓時煥發了青春。這點顏色彌補了青花的不足,起到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作用,這就是鬥彩。鬥彩的主要特色是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通過冷暖色相對比,顯示豐富的表現力和藝術特色,取得相映生輝的獨特藝術效果。
鬥彩始於明代青花盛行、五彩興起之時,宣德朝開始把釉下青花與釉上礬紅彩融為一爐。即在青花紋飾中留出獸形、龍形等白釉色地,再填礬紅彩;或用紅彩作地,來襯托青花獸形紋飾。這種釉下青花與釉上紅彩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發展成為成化朝的鬥彩裝飾工藝。
歷史上著名的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是成熟和較為普遍地燒制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產品。由於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互相爭奇鬥豔,故謂之「鬥彩」。
在這一階段的彩瓷中,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主色,在以青花勾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部分,釉上再著色畫色彩的部分,甚至有的圖案,基本上由青花表現,釉上只略加點綴色彩。
所以儘管成化鬥彩的釉上色鮮艷,但從整個裝飾風格與嘉靖、萬曆的彩瓷和清代康熙五彩比較來看,以疏雅為成化彩瓷的風格,這正是釉上釉下相互爭奇鬥豔的特點。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徑約八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
自明代以來,雞缸杯便被視為千金難買。成化雞缸杯曾於1980及1999年拍賣,均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類似在1999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出2917萬港元,刷新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雞缸杯,即飾子母雞圖之盛酒小杯,環繪公雞偕母雞領幼雛覓食。子母雞圖,早興於宋朝,然畫於瓷上,則從成化開始。由於雞缸杯色彩繽紛鮮明,繪畫率真可人,被業內稱為神品。「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公元1465年至1487年),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不足二十隻,其中4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
聲明:本著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內容選自網絡,版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