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October 2017

創造2.8億雞缸杯奇蹟,淺談成化帝做到極致的成化瓷器!

2017/10/08 來源:尋寶發現之旅
成化朝(1465——1487年)歷經二十三年。成化朝皇帝憲宗朱見深,自幼依戀比他大十八歲的萬氏,養成他獨特的纖弱性格,有些女人化的情操。即位後,因一輩子寵愛萬貴妃,御窯廠燒造的瓷器,除一部分是宮廷正常生活盛具較粗獷外,大部分可以說是女人化的「用、玩」兩用器。成化瓷器多數器型小巧精緻,紋筆柔弱,但色彩豐富艷麗。
瓷上五彩,歷史文獻略有記載,出現於宋末元初,但存世稀少。因元代蒙古民族是草原上遊牧民族,他們見到的是蔚藍的天空與天上白雲,及雪白的羊群。他們崇善藍天白雲的「藍」與「白」,藍白相間的青花瓷他們很喜愛。故,瓷上多彩,元代當朝沒有發展,歷史上發現的宋、元五彩瓷遺存極少。元代遺存五彩瓷器筆者只在加拿大華人收藏家中有所發現。此瓷器品種的延伸生產,在洪武及永樂時代至今沒有發現遺存器,洪武至永樂是否有燒五彩瓷並未發現有史書記載。可以說,直到宣德朝才創燒了青花五彩、鬥彩瓷。以至當今才能有遺存宣德青花五彩(鬥彩)器被發現。
成化年代承傳了宋、元五彩瓷這工藝,繼續燒造這一品種,但生產量不多,遺存至今也是鳳毛麟角,很為珍貴。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成化五彩鴛鴦蓮盤;加拿大私人收藏家「後宅百門藏品閣」收藏的嬰戲圖盤、三秋蓋罐,如圖33;及泰國「聚雅樓」收藏的一個鴛鴦荷花碗,如圖34。上幾器都署有「大明成化年制」官款,是極為罕見的成化五彩官窯器,目前世間已出現的可能不到十件器物。
成化皇帝有藝術修養,故對瓷器的胎貭、釉、彩料、紋飾要求極高,成品極為精緻美麗,讓後人得之愛不釋手,收藏市場價值昂貴。例如,據歷史文獻記載:「神宗時尙食,御前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成化中晩期,小件瓷器從胎貭、釉的配方中都得到改進。釉面有兩三種情況:一種乳白釉。乳白釉一為偏潔白、一為偏牙黃。乳白釉似礦蠟細膩晶瑩,潔凈肥厚潤澤,如脂似玉。各種彩料在釉面上較清艷,施釉較厚的器物器口弦紋多不清晰;另一種是永、宣傳統透明釉,器物釉面略顯灰而呈色淡雅,施釉薄的器物器口上弦紋多為清晰明朗。早期成化青花瓷,青花料在釉面呈色較深沉濃艷;中晚期青花多用浙料,青花呈色多較灰暗;成化瓷器還有另一種釉面,器物釉面閃艷麗青白色,此釉色的器物出現較少,多用在五彩瓷上。
成化器修胎嚴謹規整,胎體大都輕而薄,也有厚胎者。釉質都細膩肥腴似美玉。因釉貭肥腴,多數小器物口沿常有垂油形成的一圈微積釉現象。小器件造形多玲瓏剔透,逆光透視部分胎貭顯肉紅色(粉紅色),也有部分顯牙黃色或顯純白色。民窯大盤足底多為無釉露胎,足底有較明顯的黃褐色或黒褐色的墊砂跡斑塊,俗稱「米糊底」, 官窯只有成化前期大盤才見「米糊底」;官窯大件擺設器也多為輕薄胎體,紋飾多畫人物樓閣,較難完整傳世,極為珍貴, 如圖35。日用生活用器胎體較厚重。以花草拼成規矩的團花圖案,始於成化時期。成化時期器物釉面上的裝飾圖案開始部分出現規整圖案式的花紋,仙人、人物樓閣在成化後期多有出現。器形、紋飾部分喜仿宣德,喜題宣德款。白釉器中常仿永樂用暗印、暗刻花紋的工藝手法。
成化鬥彩瓷(又稱逗彩),是明代最優美的膾炙人口的彩瓷器!它傳承了宣德時期的初級鬥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發揮了時代的優勢,增加了不少色素及工藝手法,使彩瓷器上彩料色階層次更加豐富。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多種彩料相結合,互為輝映襯托的一種彩瓷技法表現。成化彩料在釉面上呈色有詫紫、葡萄紫、赭紫;有鮮紅、油紅;杏黃、鵝黃、蜜蠟黃、薑黃;葉綠、水綠、松石綠、孔雀綠、孔雀藍等。
「詫紫」(也稱差紫)是成化瓷的獨特彩料,其色彩呈色特點厚而無光、似紫非紫,後代有仿,但是仿不成功,易於鑑別。成化孔雀綠釉是明代最突出的單色釉,成化官窯仿哥釉器也仿得非常成功。
成化承傳宋、元五彩瓷的彩畫燒制工藝,此品種世上遺存極少。是極稀有的高貴珍品。成化五彩色澤鮮艷明快,胎色多為肉紅,釉面細膩。成化金彩承接永宣戧金工藝,更為細緻干整。
雙層溫菜碗(盤)始於成化期。雙層溫菜盤(碗)也稱「孔明碗」或叫「諸葛碗」,造型是-個臥足盤和一墩式碗疊粘燒結成一體,足底留下一圓孔,冬天乘菜放於熱水上溫菜之用。
成化早期,青花呈色較藍艷,青花中帶有鉄銹斑;中後期青花呈色淡藍泛灰,清晰明快,甚為淡定高雅。圖36成化器。
成化瓷器基本特徵:
成化時期胎貭細膩乾淨,多數胎體輕薄晶瑩,玲瓏剔透;逆光透視,胎體顯粉紅色(肉紅色),或牙黃色,部分顯潤白色;器物部分為厚胎,粗瓷體重。
大多數器物釉面潤膩細潔。精品釉貭如蠟似玉,肥腴潤澤、光潔。青花器多數釉面微閃青色或是略顯灰青,有些小器物口沿下常見一圈垂積釉;大件瓷盤底足多數露胎無釉,有較多的黃褐色或褐黑色墊渣斑點,所謂「米糊底」。
成化瓷器紋飾筆劃多為纖細旖旎,鬥彩色塊較隨意填抹。早期青花呈色藍艷,但也有青花發色灰黒、青花紋飾中尚有鐵鏽斑出現的一類;中期、晚期青花呈色灰藍淡雅;「詫紫」(也曰:差紫)是成化時期官窯開創的彩料用色,其特點厚而無光,獨具成化時代特徵。
成化瓷器遺存多為小形輕巧器物。暗刻、暗印紋飾也常見於器物上。成化遺世大件器多為厚胎,也有發現薄胎彩瓷,胎質細膩,釉面肥腴潤澤。因胎薄較難完整傳世,大器件存世量極少,極為珍貴。官用大器件及小件胎釉也有較粗造的;民用多大器,胎厚,胎、釉、製作工藝較粗糙;中晚期青花呈色多數偏灰淡而高雅、清晰;款識稚拙、隨意中見老練。多在小缸杯、高足杯、小碗杯、小酒杯、小罐、盤、碗、瓶的釉面上以鬥彩的形式繪畫紋飾,部分為暗刻或印花。交流可以關注公眾號:收藏大視野。
遺存器物上紋飾己見有:高士、三國人物、八仙、嬰戲、仕女、雲氣樓台亭閣、訪友、仙人乘槎、仙人(三茅)乘鶴、仙人(子英)乘魚、寶杵、九龍、五龍、雙龍、九龍鬧海、穿花龍、蓮池龍、雲龍、行龍、夔龍、團虁、翼龍、麒麟、蟠螭、穿花鳳、團鳳、飛鶴、松鹿、松鶴、獅戲球、海水異獸、海馬、海中八怪、子母雞、龍鳳、荷池鴛鴦、蓮池游魚、蓮托雜寶、天馬、蓮荷水草、花鳥、蝴蝶、花蝶、鸚鵡、愛鵝圖,三魚、果樹小鳥、桃樹花鳥、團花鳥、枇杷綬帶鳥、鷺鷥荷池、柳枝鳴禽、桑椹葡萄、落花流水、雲紋、梅竹月影、法輪花、蓮托八寶、芭蕉竹石、山石、山石牡丹、山石三秋、九秋、纏枝花、松竹梅、卷枝蔓草紋、纏枝瓜、纏枝葡萄、纏枝靈芝、折枝靈芝、折枝果、團靈芝、團花、靈芝、瑞果、松竹梅、花果、牡丹、蘭花、四季花、菊花、荷蓮、牽牛花、苜蓿花、梔子花、花籃、水紋荷蓮、蕉葉、海水波浪紋、如意紋、錢錦紋、忍冬紋、錢紋、蓮瓣、梵文字、藏文、阿拉伯文、吉祥語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