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October 2017

成化鬥彩和歷代仿品的辨別

成化鬥彩和歷代仿品的辨別

2017/08/23 來源:古今傳奇

成化鬥彩胎薄質細,釉面潔白蘊潤,胎骨迎光有的呈肉紅色,有的呈牙白,胎釉器物內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邊角積釉處會呈現有淡淡的湖水緑,但並非所有的鬥彩都必須有這種湖水緑。成化鬥彩胎壁輕薄,器沿薄處有劃手感,因此在宮廷中使用時有時還會另外打磨。而口沿稍厚者或非皇帝及其後宮得寵者的用器就不再另外打磨!

所以,也不可以用是否能劃手來肯定或否定它,應該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經使用過,還要根據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級而有所分別,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是宮中的太監宮女們,他們所用的鬥彩器物就沒有再另外打磨,而在萬貴妃權傾後宮的成化時代,能用得上鬥彩的太監宮女也就非通一般了。成化鬥彩用彩雖然也是紅黃緑紫青蘭五色,由於其在色上再加其它色彩並進行了多次燒窯,所以一色可化為多色,又因用彩淡薄,所以色彩既鮮艷秀麗又柔潤優雅,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弘治正德二朝不燒鬥彩,到嘉靖時又開始按照成化時的圖案和技術再燒鬥彩,但在青花發色與鬥彩色澤方面都不能與成化相比。

古董鑑定:一五八零零六七二七七四

成化鬥彩為何名貴?好在哪裡?根據筆者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成因如下:

一、起源宣德 成熟成化

成化瓷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歷史、工藝、藝術審美和文化附加值上。成化鬥彩成名於成化,但何時起源?何時創燒?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明確結論。

1985年在西藏薩迦寺發現了兩件極其珍貴的傳世品 ——「宣德御窯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這個重要發現破解了成化鬥彩創燒的時間問題,解決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長期懸而未決的又一問題。

這隻青花五彩碗為撇口,垂腹,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為飾,器心繪蓮池鴛鴦;外口沿以三條青花弦構成一條寬頻,中繪三條青花行龍,並有飄蕩的流雲;圈足以洶湧澎湃的海水為飾,底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官款。這項發現說明古代文獻記載的「鬥彩初見宣窯」並非子虛烏有。鬥彩品種已知始自宣德,若微之著錄,如《物志》嘗言明宣窯:「隱紋如桔皮,紅花青花者俱鮮彩奪目,堆垛可愛。」這兩件青花五彩碗最核心的特點是,紋飾中有一部分是在青花輪廓上填繪五彩,實際上已經具有「鬥彩」的特徵了,因此,這種「鬥彩」工藝在宣德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明宣德朝是景德鎮瓷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之一,制瓷技藝精益求精,創燒出許多新品種,如青花紅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結合,就是景德鎮御窯廠在多年實踐中發明的一種新工藝。在青花五彩的畫面中出現小的局部為青花線內填彩的裝飾,這一裝飾即成為後世所說的「鬥彩」。由於回青的淡雅和景德鎮細膩、溫潤、薄而透特殊瓷胎的效果,加之成化皇室賞玩背景等因素,使成化鬥彩瓷這個品種一出世,就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

鬥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制瓷新工藝,因而造就出一個新品種。方法是兩次燒成,第一次先在坯胎上用青花勾繪出花紋的輪廓,施透明釉後入窯,高溫燒成沒有色彩只有青花輪廓的半成品,第二次按構圖要求在釉上輪廓內填上紅、黃、綠、紫等多種色彩,再二次入窯低溫燒成。器型的畫面上呈現出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相鬥媲美的效果。成化鬥彩的施彩技法有填彩、點彩、加彩、染彩等多種。

成化鬥彩主要是為皇室賞玩的需要而燒造,因其成本高、質量好、數量少,故在明代就成為極其貴重的珍品。明萬曆《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價值十萬」。

二、胎薄質細,潔白蘊潤

成化鬥彩的胎質和釉色十分講究,胎質輕薄、潔白細膩,釉色肥厚,光潔明亮,圓潤、柔和,白釉中微閃牙黃,完美地烘托出各種色彩的艷麗和動感。成化鬥彩的胎釉陶煉得極其精細,胎土幾乎不含任何雜質,胎釉非常光潤,感覺就像極品的羊脂玉一樣溫潤舒服、柔和瑩潤,表里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是由於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低所致。

它的胎骨迎光觀看有的呈肉紅色或牙白色,胎釉器物內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邊角積釉處會呈現淡淡的湖水緑,但並非所有鬥彩都有這種緑。形成成化鬥彩這種高品質的關鍵是當時皇室對這種鬥彩瓷器的高定位,因而才會產生出創意新、材料精、工藝絕、器型妙、品相好、數量少的千古絕品。

三、設色豐富彩料昂貴

成化鬥彩的彩料品種豐富華貴,幾乎每件器物上都能見到紅、綠、黃三色,一改傳統青花呈色單調的格局。在設色方面非常講究,顏色品種有紅、黃、綠、紫及過度色,但沒有黑彩。彩色透明鮮亮,具有明顯的時代感,每中彩色又各有千秋。如黃彩則變化多端,有嬌黃、鵝黃等十分淡雅,嬌嫩透明;杏黃色中微微閃紅,蜜蠟黃稍微透亮,薑黃則色濃光弱;綠彩似湖水一樣綠,清澈透明,而松綠則色濃閃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發色紫黑,或為嫩茄皮的感覺,特殊者為濃黑紫色,似一層烏暗的金屬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暈。

另外在成化鬥彩中還有幾種比較特殊的色彩,如一種叫「奼紫」的彩料,也有寫成「差紫」,呈褐色。這種彩料前無古人,現無來者,是空前絕後的一種彩,只在成化年間出現過,是成化的典型特徵。它的特點是彩厚,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像膠泥的感覺。再如紅彩也很特殊,稱為油紅,鮮艷耀目,多在紋飾中點綴出星點或花朵,它比明晚至清早期的棗皮紅更鮮、更紅,彩表面還有一層紫光,是年代久遠形成的一種光暈,這種紅料也是成化鬥彩的重要標枳之一,後仿者難以及比。

採用不同礦料配比,提煉出如此多的彩料,是成化時期制瓷工匠對我國陶瓷藝術的巨大貢獻。已故陶瓷藏家孫瀛洲先生在談到成化色彩特徵時曾說:「鮮紅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差(奼)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成化鬥彩在彩色使用上也非常靈活,根據器物的紋飾和風格,或用一兩種、或選三四種,或用五六種(如鬥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較少。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恰當,素雅鮮麗,清新可人。

這些彩料都是古人精選的特殊礦粉,提煉成本比黃金還貴,因提煉的成功率極低,官窯窯場只能按器物需求登記申請,使用時更是點滴省用,絲毫不敢浪費。成化鬥彩的成功為後代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可以這樣講,若無成化豐富的色彩,便不會有後來嘉、萬、康熙的五彩和雍正粉彩的成就。

四、畫風活潑、題材豐富

成化鬥彩的裝飾和畫風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紋樣結構變化多端,表現手法既有特色又得心應手,裝飾題材豐富多樣。工藝大師們在不同器物上精心配置各種合適的紋樣,給人以恰到好處的美感。畫面有自然隨意的寫真構圖,也有規矩工整的圖案和寫形傳神的表現。裝飾題材以龍、海怪、天馬、鴛鴦蓮花、果樹小鳥、子母雞、團蝶、蓮花、菊花、牡丹、寶相花、蓮托八寶、折枝花果、四季瑞果、嬰戲、高士、三秋、靈芝紋等為主,另有極罕見的落花流水、錦盒瓜果紋和蓮托梵文等。較多見的是各種花卉,有纏枝、團狀等多種表現手法。

在填彩時也不完全拘泥於鈷料藍線的限制,有時彩料繪出了藍線也並無大礙,比較自然、放的開。這與清康熙、雍正時期的填彩不同,清代繪彩則完全規規矩矩地填在藍線之內,決不敢劃到線外,這也是成化鬥彩的另一特點。

五、器型小巧 精緻多樣

成化鬥彩無大器,從現有藏品看大器確實極少,成化鬥彩的主要器型有七大類:罐、瓶、碗、盒、盤、碟、杯。

從現有藏品看,最高瓶的高度約為19厘米,最大碗的口徑為23厘米,高足杯的高度約為7.6厘米,盤的口徑約為16—18厘米,罐的高度約為8—13厘米,杯的口徑約為7—8.5厘米。但無論何種器型,均具有端莊圓潤、小巧鈴瓏、清雅雋秀的特點。

下面是成化鬥彩器中的幾種典型器型:

分為深腹高體與扁腹矮體二式。高罐:廣口與頸直連,豐肩,上腹部圓闊,腹下收斂,圈足內藏而淺。矮罐:廣口、短直頸,肩腹到脛部由擴張形的曲線勾勒,圓潤飽滿,內圈足淺碩,透露著一種端穩、秀雅、含蓄的美,時代特徵鮮明。這兩式罐均以直邊平面、頂心微隆的蓋子配戴,亦稱「蓋罐」。

分為缸杯、蓮子杯、鈴鐺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廣口微微,口下至底輪廓線緩收,內圈足,以其體小卻形似大口、大底、碩腹的淺缸而名。如雞缸杯,主要因繪畫圖案是子、母雞,造型像一個水缸而得名。

蓮子杯:小圓口直連腹壁,下腹部線緩收,小圈足,形似蓮子。

鈴鐺杯:廣口,沿邊微撇,以內收後外展的曲線勾成形體輪廓,形似倒置的小鈴鐺。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稱高足杯)相連而成,變化之妙則在於杯腹的大小與高柄的高矮之中。由於杯腹與高柄的比例勻稱適度,且勾勒形體的廓線緩展,器型柔和舒展,有亭亭玉立之美。

六、成化鬥彩 件件有款

成化鬥彩都是官窯,件件有款。款識有兩種,一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雙行排列,款外都帶邊框,有的圍一雙圈,二是一雙方框。這種始終如一、稚嫩略顯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出自書法名家之手,也不是一般御窯工匠敢於書寫,那麼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筆的會是誰呢﹖據珠山御窯遺址成化斷層遺存物考證,「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變,因此「極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這一推論,也印證了成化帝對成化瓷的研製、設計、燒造自始至終都親自干預。

七、成化鬥彩 「天」字款罐

成化鬥彩天字罐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鬥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用青花寫「天」字楷款,因此而命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案,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洒脫。其中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成化鬥彩天字罐還有海水瑞獸、海水雲龍等紋飾,成化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成化鬥彩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的極品,與成化皇帝的特點、性格、環境和喜好精巧細膩之物是分不開的,充分體現了成化皇帝與當時的制瓷有著密切的關聯。成化鬥彩的成就,是成化御窯的藝人們用聰明的智慧和勤奮的汗水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化鬥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研究的內容,以進一步提升對成化鬥彩的認識。

嘉靖時白瓷色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較多雜質,青花色濃暗偏灰,比如成化青花發色淡雅,成化青花線條結合處的針孔整齊有序,而嘉靖時的針孔就大小深淺不一了。嘉靖時期無特意仿造成化鬥彩之作品,到萬曆時因萬曆帝的揮霍無度並喜好奇珍異寶,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成災,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和當時曾在雞缸杯之上的鬥彩葡萄把杯仿品特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其白釉色泛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葡萄奼紫為一的而無留下四顆不上釉而無生熟之分,清三代仿品更多,當數雍乾二朝官仿最好,然而還是留下不少破綻,如用彩片濃偏厚,口沿過度打磨,胎壁偏厚,色彩過渡不自然。畫風拘謹生硬,釉色過白,青花發色偏濃。到了晚清民國的仿品,其差距就更大了,而現在的那些仿品就更加不堪入目了!當然了,如果手中無真品卻也是無所適從,特別是對那些高仿品來說。

因此要判斷其真假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手中有真貨,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對於手中沒有獲得真品或上手過真品的人,光憑他從書本上所得到的片言隻語的資料就敢判斷真假,那是一種很不負責的作為,萬不可取!因為成化鬥彩在萬曆時就有了仿品,而這些仿品的價值也非同小可,因此我們既不能隨便承認也不能一概否認,二者做法都不可取,都是不負責任的。不管是官方專家也好,民間鑑定家也好,還是民間收藏家也好。

方法一:辨胎釉,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乾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鑑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方法二:辨紋飾,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洒。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奼紫」一色獨具特點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薑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誌。

方法四:辨工藝,器物砂底呈褐黃色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方法五:辨款識,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並不嚴謹規範,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 「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成化民窯,精細的民窯器施釉表里如一

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成化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造型圓潤、古樸。器物胎土淘煉較細,胎質乾澀,間有孔隙;釉面肥潤,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牆較薄;精細的民窯器,器里、器外、器底三處釉色一致,達到表里如一;成化民窯青花瓷,紋飾常見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洒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底足外足牆飾旋紋兩周;紋飾畫法採用雙勾填色的手法。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發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圍青花雙圈款,還有銀錠畫押款和「福」字款等。

《收藏快報》2009年4月22日第4版《拍品看台》一欄介紹「明·青花暗刻海水綠彩龍紋盤」,指出該盤創作年代為明成化,盤子直徑21.6厘米,07年北京華辰春拍,成交價1430萬元。介紹文字不算多,不仿抄錄如下:「該盤敞口,弧壁,圈足。底釉平整光潤。內外壁均為綠彩龍紋。盤心為一側麵糰龍,以黑彩勾勒龍紋輪廓,綠彩填塗,龍身邊圍以綠彩祥雲紋。外壁口沿一圈青花花葉紋裝飾,釉下暗刻海水礁石紋飾,主題紋飾為兩組四條綠彩行龍,二龍前行,二龍回首,均以黑線勾勒綠彩填塗。整器集合釉下青花、暗刻、釉上黑線勾勒填彩等多種技法於一身,工藝複雜,製作精細,令人嘆為觀止。遍查公私收藏未見與此盤同類者,此盤原為東瀛藏家之物,輾轉回流」。

我不知道上述的描述是否準確,如是,就牽扯出了一個常識性問題,那便是黑彩作為五彩中的成分,最早出現在明朝哪個朝代的彩瓷上。

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對成化白釉綠彩是這樣描述的:常見的多為弘治、正德器,成化器少見。從已發現的綠彩龍紋盤、碗之類來看,此品種應始燒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刻龍填綠彩色淺淡,微閃黃色,透明度強,所繪龍紋線條纖細,舒展自然,有些器物還暗刻海水和龍紋。在這裡耿老是不會把黑彩勾勒輪廓,綠彩填塗這麼重要的鑑定依據忽略不寫的。《明清瓷器鑑定》中明確黑彩是在成化以後的弘治出現的,「繼成化以後,弘治官窯也產生這一品種(五彩),造型以盤碗為主。所用彩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這裡,第一次出現黑彩是在弘治朝的五彩上。

上海著名收藏家、學者高阿申2006年在《收藏快報》第141期發表《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討———修正一個不準確的說法》文章,專門論述五彩瓷上的黑彩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出現在彩瓷上。高先生對五彩瓷上出現黑彩「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層綠色,更顯得烏黑」這一陶瓷界公認的說法提出疑問。高先生用大量的實物證明了上述的說法的不準確,因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萬曆時期,黑彩罩綠現象已多見,最後,高先生得出的結論是:黑彩上的此項罩彩工藝,始於明代正德,完善於嘉靖時期,以後各朝盛行不衰,並沿襲至清代康熙。巧的是高先生著的《瓷器收藏實鑒》———飲食器中就有明成化青花填彩綠龍盤的介紹:「撇口,弧壁,圈足微斂,底著青花雙方框『大明成化年制』楷體款。釉面細潤,色澤白中含灰青,釉內氣泡細小,均勻,疏朗。盤內光素,外壁釉下用青花勾勒雙龍趕珠紋,並在釉上輪廓線內填以綠彩。胎質潔白,青花藍中微閃灰,綠釉發黃綠色。底略塌,足端平切,兩邊足脊呈略圓式。」高先生指的是青花勾勒。

本人對成化彩瓷用黑彩勾勒的描述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發表在《收藏快報》專業報紙上,又是華辰的拍品(我對華辰印象不錯),是本人孤陋寡聞,還是成化彩瓷就沒有黑彩這一品種,故而挑出耿寶昌先生和高阿申先生的有關論述,以說明黑彩出現在五彩上晚於明成化。

下面就成化鬥彩歷代仿品的特點、辨偽等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一、鬥彩仿品的歷代足跡

成化鬥彩起源於宣德,成名於成化。

1984年在西藏日喀則薩迦寺發現宣德鬥彩蓮塘碗一對,後又在珠山遺址又出土過同類瓷片。原以為鬥彩是成化年創燒,事實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基礎上創新發展的,成化年加以全方位完善提升、增加品種並作為燒造重點,由此成名。成化鬥彩名氣大增後,幾代王朝都有仿製。從國內外博物館、歷次拍賣記錄及市場上見到的器物來看,歸納起來大體上(不是絕對的)有7個朝代或時期仿製過成化鬥彩。

1、嘉靖朝

明弘治朝沒燒過鬥彩,到正德、嘉靖朝開始按成化圖案和技術再燒鬥彩。

關於鬥彩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康熙、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由於成化本年的鬥彩瓷器留傳極少,早在明嘉靖、萬曆時就很名貴了。因此,從明嘉靖開始,仿製品就持續不斷。正德鬥彩雖有傳世,但數量更少,僅碗、三足洗數件,以纏枝靈芝紋為典型。嘉靖青花五彩興起也是燒造的重點之一,鬥彩的生產只是少量。

嘉靖鬥彩秞面偏灰黃,奼紫色偏灰黑,黃彩帶微紅,雜質略多,成化青花發色淡雅,嘉靖青花發色濃暗偏灰,在色澤等方面也不能與成化相比。

2、萬曆朝

萬曆帝非常喜歡奇珍異寶,由於雞缸杯的名貴,萬曆時仿燒,自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十萬錢起,仿品開始泛濫,特別是鬥彩雞缸杯,天字罐、鬥彩葡萄杯等仿品很多!但這些仿品都不能與成化鬥彩相提並論!主要是釉色呈灰黃、青花發色灰暗、筆調僵硬、細弱,紅彩色濃帶黑。色彩的成分也明顯減少,關鍵是成化使用的「奼紫」在以後各朝仿品上都沒有出現,原因是彩料配方失傳根本仿不出來。萬曆鬥彩基本沒有任何創新,傳世多為仿成化的製品。但由於胎釉淘洗精細度不同以及器物製作、燒成上的細微變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徵。如嬰戲圖小杯,咋看亂真,細看其口較真品微撇,整體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麗。


3、清朝康、雍、乾三代

進入清代,各朝多有仿製,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品的最多,工藝各有千秋,個別作品已具很高的水平,但還達不到亂真的程度。

這三朝期間的鬥彩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工藝精、質量高,出現了繼明成化之後又一個生產鬥彩器的高潮。這一時期的鬥彩作品分成了兩大類:一為仿成化鬥彩的製品,另一類為清代創新的產品。

其特點是:

①、康、雍、乾仿成化鬥彩,在材料、器型、紋樣、色彩等方面,均已達到很高的水準,特別是雍正的仿品非常接近成化鬥彩。遺憾的是仿品無論如何逼真,但都帶有時代烙印。清官窯由於建立了嚴格的燒造管理體系和分工明確的技術流程,因此,從選料到胎、釉制的作都極為精良,紋樣繪畫工整有餘,器型過為規整,燒成溫度高,因此仿品沒有成化器典雅、柔和、自然的味道。

②、康熙朝的鬥彩在彩繪技法上基本上承襲了成化鬥彩的風格,紋樣採用平塗勾勒,紋繪色彩略微超過釉下青花的邊紋。但在色彩運用和施彩工藝上還是有明顯的本朝特徵。康熙仿品的款識除書寫「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書款之外,多仿寫「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書款;款識尚較逼真,但其布局占滿杯的底面,字體線條稍粗,青花色澤也稍重。此外,康熙的彩料不如成化的純凈,所以畫面中的彩飾有極小的顆粒,這不僅是鑑別康熙仿成化鬥彩的要點,也是康熙鬥彩瓷的特點。

康熙朝在生產傳統鬥彩的同對,又創燒出了黃地、灑藍地等鬥彩器,從而使康熙鬥彩瓷器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這類器型以盤、碗、杯、筆筒、壁瓶為多,個別也有稍大的多角形花盆、長腹蓋罐、簽式碗、方盒等製品,紋樣也以康熙朝流行的龍鳳、蓮池鴛鴦、纏枝桃、雛雞牡丹、過枝鳳、花卉果樹、攜琴訪友等為典型。

③、雍正朝是清代鬥彩瓷器燒制最成功的時期,其器物從紋樣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均比康熙朝進步。其成就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傳統的鬥彩呈色中增加了金紅,並在鬥彩中融入了粉彩的技法,不僅增加了色彩,而且打破了成化鬥彩一件衣、花朵無陰陽向背的特點;第二是雍正鬥彩繪畫較以往的更為精細,釉上的各種色彩都準確無誤地填於紋樣輪廓線內。

雍正朝鬥彩的形制也非常豐富,所見器物有兩類,小部分是成化鬥彩的仿品,如天字罐、雞缸杯、馬蹄杯等,主流是當時流行的造型,如盤、碗、杯、碟、燈座、長方花盆、提梁壺、菊瓣形尊、天球瓶、如意耳蒜頭瓶等。圖案以花鳥、竹、鳳、瓜果、松鹿、芭蕉、梅雀、龍紋、暗八仙等為典型。

④、乾隆朝的鬥彩風格是:器型多、裝飾華麗、色彩絢麗繽紛。典型特點是:官窯多;在製作方法上,除傳統鬥彩外,還創做出「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兩種新工藝,這種鬥彩與其他品種組合裝飾是前所末有的,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結合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於多數是官窯,因此圖案花紋還是脫離不了纏枝蓮、雲蝠、八吉祥、暗八仙、團花、歲寒三友、鳳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專為宮廷慶壽定製的,因此壽字盤、碗較多。傳世鬥彩的各種器型也比較齊全,特別是高達50至70厘米的大型鬥彩器尤為流行。除此之外,金彩在乾隆鬥彩中也廣為運用,金彩的流行.使乾隆鬥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器型主要是盤、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乾隆官窯鬥彩紋樣大多是按朝廷送來的樣稿或聖旨設計的。

清代仿成化鬥彩作品與成化鬥彩的主要區別在於:成化鬥彩的繪畫神韻不是一般工匠所為,沒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和紮實的繪畫基礎,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神韻,何況還有很多只能意會的東西,更重要的一點是成化獨有的「童體老功」的款識及彩料發色的色差、質感和如脂似玉釉色等。這些都是清代仿品所不具備的,而且做工過於規整。

乾隆以後,鬥彩瓷器的生產雖然始終未停止,但製作工藝日趨衰退,圖案工整呆板,缺少變化。

4、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鬥彩仿品在質量上,與清朝早期的差距就更大了,在畫工、色彩、神韻等方面都無法與成化鬥彩相語。

5、現代仿品

現代景德鎮的鬥彩仿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極少數能夠仿品出較高水平的鬥彩瓷。二是非常低俗的鬥彩瓷。

其中仿製較好的不僅有成化鬥彩,而且康熙鬥彩、乾隆鬥彩等著名品種也同樣仿製得很好。這些仿品由於使用高科技,精心製作,精心彩繪,仔細落款,至於小碗、小杯、小盤等器物更是仿得精緻。或按實物描摩,或按圖錄繪製,更講究的像明清官窯那樣「款銘書記歸落款之工」,「畫者,學畫而不染;染者,學染不學畫,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內部流程清晰、分工細緻,每人專心一道工序。這些仿品雖然精細,但結合胎釉、彩繪仍可看出是現代仿品,主要是釉面一沒有包漿、二沒有古韻之味及歲月痕跡,三是白中閃青釉面的釉料是配出來的,而不是歷史形成的,因而生硬不溫潤;四是彩料的顏色與成化鬥彩本年的顏色相差甚遠,這四條是鑑定現代仿品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至於第二種低俗仿品隨處可見,粗俗低檔,不值一提。

二、仿品的市場價值

嘉靖,萬曆仿成化鬥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識上有所區別,其價雖不及成化鬥彩高,但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也要幾十萬,近百萬元人民幣。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別是康熙、雍正朝的做工精細,仿得比較到位,雖是仿品,但也是精細之作,也具有很高的收藏與經濟價值,其價位也在幾十萬至百萬以上人民幣,而且很少面世。2006年12月13日,一隻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在廈門心和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0萬成交。

近代仿品鋪天蓋地,但好的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目前能值幾千甚至上萬元左右。工藝粗糙,畫工一般,只值幾十元到近百元,沒有收藏價值。

三、收藏成化鬥彩的真確方法

鑒於成化鬥彩的名貴與奇缺,從成化朝傳世下來的鬥彩是鳳毛麟角。從目前市場來看,能夠收藏到真正成化本年鬥彩瓷器的機率幾乎為零。各朝代傳世的仿品也極少,即便有也是天價。

瓷器真偽鑑定的核心是:「知真才能辯假」。沒有上過真品手的初學者,光憑書本上的知識就判斷真假,是不可能的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近幾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成化鬥彩瓷呢?主要是成化鬥彩的名氣大、價值高,而真正懂成化瓷的人又很少,對那些功底不深的瓷器愛好者好騙,作假者容易得手。因此,收藏成化瓷器一定要理性,要找真正的專家或業內人士幫忙,認真向他們學習鑑定古代陶瓷的精髓,千萬不要聽故事,市場上凡是遇到低價出售的成化瓷基本上都是假的,掏寶撿漏得到一件成化鬥彩的時代早已經不存在了,請收藏愛好者在收藏過程中千萬要小心,否則就要付出不必要的「學費」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EjJ7Oa.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