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鬥彩與歷代仿品
成化鬥彩譽天下
鬥彩瓷創燒於明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艷麗而名重於世。由於鬥彩瓷歷來是古代宮廷珍玩,十分名貴,所以歷來被收藏界視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鬥彩。
明代萬曆時,一雙成化鬥彩酒杯已價值百金,特別是鬥彩雞缸杯,清朱琰《陶說》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神宗時尚食御前,成杯一雙,價值十貫」。在明代當時已貴重,可見成化鬥彩歷來被世人所追捧。
鬥彩又稱「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點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所結合的一個彩瓷品種。又稱「逗彩」。成化鬥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有的則直接將青花作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燒制,然後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線,根據紋飾需要填以多種彩料,再二次入窯低溫烘燒而成。
成化鬥彩有濃艷與淡雅之分,設色較多,但不用黑彩。紅彩鮮艷奪目,黃彩色多變化多端,綠彩大多透亮閃黃,紫色均勻醒目,只有奼紫一色無光,為世人至今難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於到成化朝蘇麻離青鈷料已近斷絕,因而改用「平等青」,該鈷料發色淺淡而呈灰蘭,色澤穩定,輕淡柔和,給人一種淡雅恬靜之感。
成化鬥彩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脂瑩潤如玉,色彩艷麗,其品種以小件居多,大器較少,著名的雞缸杯,葡紋杯,高士杯,三秋杯,鳥紋杯,「天」字罐等品種都是成化鬥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鬥彩的器型
成化鬥彩造型精巧俊美,圓潤胎輕,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為主,器型簡單,官窯精細,民窯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細之作。
成化鬥彩瓷器型豐富,常見的有;直頸瓶,高足杯,雞缸杯,馬蹄杯,臥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盤,盒,折腰碟--------。
其它品種青花有梅瓶,渣斗,爐,高罐,園盤,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臥足碗,高足碗,杯,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邊盤--------。
紅釉,蘭釉,黃釉品種不多,只見碗,盤類,仿哥窯器型有瓜楞瓶,貫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
天字罐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書寫有「天」字而著稱。它口大,頸短,肩部渾圓,腰略收,廣底,器腹部繪有海水龍紋,海獸海怪,纏枝花紋,孔雀團花,蓋上的紋飾與器身相襯。
雞缸杯,敞口,深腹,臥足,杯上畫功精細,二組子母雞,配蘭草,山石,牡丹紋,雄雞,母雞,小雞形象生動,活潑跳躍,富有動感,色彩鮮明秀麗,柔和自然,是聞名於世的極品。
目前,有關雞紋圖案的鬥彩器不僅僅限於雞缸杯,筆者在多年收藏中發現有其它造型的如鬥彩雞紋花邊高足碗,雞紋菱邊高足盤,紋飾與雞缸杯完全一致,另外還有馬蹄杯,高足杯,臥足碗,茶壺等鬥彩器上都畫有雞紋圖案,其造型與紋飾布局一致。雖說其它鬥彩雞紋沒有雞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鬥彩除雞缸杯外,曾生產過一個系列的小件器物與之配套,僅管歷來只聞雞缸杯,其它器型未見記載,但今有實物在手,我們不妨進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若是真品,那可在鬥彩史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篇章。
成化鬥彩的胎釉特徵
由於成化鬥彩瓷器在胎土內的鐵,鈣含量少,因而胎質潔白細膩,輕薄透體,釉面純凈瑩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黃,牙白,也有迎光微顯肉紅色,釉面滋潤,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一般小件官窯器的杯,盤,碗胎壁較薄,迎光透亮,從底部露胎處看,胎質很細潤,少數碗,盤底部足有粘沙現象,呈褐色斑,俗稱「米糊底」。
仿品胎體厚薄不勻,胎壁不平整,胎質灰白,現代胎土以高嶺土為主,其煉泥技術與古代胎土有別,再說仿品色彩不如真品艷麗,尤其是紅,黃,綠,紫諸色。成化鬥彩色調各具特點,現代工藝繪製的圖案在顯色上達不到成化的水平,不是太艷就是太淡,加以青花發色的配合,不能體現成化風格。
真品成化鬥彩色釉較厚,而且透明,特別是綠色,黃色釉料都有開片,片紋上翹,並看見內有黃色土沁入胎,釉面潤但不光亮,光澤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舊死光一片,達不到釉面潤澤的特點。
在釉水上,仿品一般上釉較薄,沒有油脂感,胎體較厚,透亮性不及真成化迎光透亮那麼明顯。
成化鬥彩的紋飾與色彩
成化鬥彩的紋飾主要採用勾勒與平塗畫法,所有鬥彩瓷必須二次入窯,先用青花將所需圖案用雙勾勒線畫好,上好釉入窯在高溫下燒制,然後取出後按照紋飾要求填入各種顏色,用平等青鈷料所繪青花清晰淡雅,沒有暈散,銹斑,然後二次入窯低溫焙燒,釉上各彩五彩繽紛,故鬥彩更顯特有的風采。
成化鬥彩常用紋飾有;雞紋,花鳥紋,仕女紋,人物紋,天馬,海獸,鴛鴦,團蝶,瓜果,山石,蓮花,牡丹,靈芝,八寶,高士,寶相花,團花,荷蓮-------,花朵只繪正面,沒有陰陽,人物衣著都是單件,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稱,山石無凹凸感,樹葉只畫陽面,構畫簡潔,寫實與圖案相結合,畫面顯古樸典雅,情趣盎然。
成化鬥彩運筆流暢,線條纖細圓潤,上色用平塗法,然現代仿品,線條寬粗,筆法生硬,色彩呆板無光彩,畫面用點染畫法,雖然有的也有濃淡之分,但沒有真品色彩和諧,仔細觀察便知。
成化鬥彩在器物上常用的圖案有;雲龍,雲鳳,團鳳,纏枝花卉,荷塘鴛鴦,竹石芭蕉,嬰戲圖,高士圖,秋色圖,仕女圖,子母雞,折枝花瓜果,山石牡丹,海獸海怪,其生活氣息自然,情趣十分濃郁。
仿品雖然也常照這些圖案仿製,但畫工,筆法,運筆呆板,沒有古樸及神韻。在色彩上,成化色彩豐富,特徵鮮明,透明鮮亮,沒有黑色,紅彩一般在紋飾上點綴花朵,雞冠,其紅鮮艷奪目。黃彩變化多端,有鵝黃,嬌黃,杏黃,薑黃及蜂蠟黃。其中鵝黃,嬌黃嬌嫩透明閃微綠,杏黃閃微紅,薑黃色濃光潤。綠色大多透亮,閃黃,有水綠,松綠,葉子綠呈色不一。紫色大都象熟葡萄,發色紫黑或茄皮紫而奼紫,表面乾澀無光,色如赤鐵,紫色至今較難仿出。
目前成化鬥彩仿品很多,雖也極力模仿,但很難把握真成化鬥彩的各種顏色與韻味,或濃或淡,多看真品與其對比,就能有所感悟。
鬥彩瓷的幾種施彩方法
鬥彩自明成化始創,其施彩方法一般為五種;點彩,復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
(一)點彩;器型上的紋飾主要以釉下青花構勒渲染,釉上各彩只是稍加點綴,畫面顯清新淡雅,點綴的色彩只為陪襯。
(二)復彩;在釉下青花或釉上彩圖案上再復以另一種色彩,如鬥彩雞缸杯公雞的羽毛及桃果圖案上常用此法。
(三)填彩;以釉下青花圖案的雙輪廓線為紋樣,在線內填入所需色彩,大多在青花線內填綠彩多,在成化普通器上常見。
(四)染彩;在青花圖案輪廓線邊緣,用釉上彩烘托相襯,但此技法很少用,一般為輔助紋飾。
(五)青花加彩;工藝上與點彩相似,但不是點綴著色而是渲染繪畫,主要色調仍以青花為主。
明代嘉靖,萬曆朝鬥彩瓷與成化區別
成化以後,鬥彩瓷生產進入低潮,正德也有鬥彩器,但極為少見,帶正德款的僅見碗,三足洗,嘉靖朝由於五彩器盛行,因而鬥彩瓷生產不多。
嘉靖鬥彩胎體輕薄,瓷質堅緻細密,釉面比較細潤,呈青白,灰白,黃白色。受五彩器影響,嘉靖圖案較繁密,色彩也有區別,黃彩嬌嫩,紅彩鮮艷帶些棗皮,與成化鬥彩淡雅風格區別較大。
由於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而鬥彩紋飾也充滿道教色彩,常用靈芝雲紋,牡丹紋,仙鶴紋,雞紋,嬰戲紋,嘉靖青花用「回青料」,這種青花發色蘭中微泛紫,濃重鮮艷,與成化青花區別明顯。
嘉靖朝也有仿「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器物,製作也比較精細,仿品的胎釉,色彩都接近成化,與真品無二,只是釉色青亮,不如成化瑩白,特別是青花線及青花紋飾上仔細觀察,能看出來,所仿器型有碗,盤,杯,瓶,爐,罐,但數量不多。
明萬曆鬥彩與嘉靖差不多,但萬曆仿成化鬥彩器胎體比成化厚重,彩料比成化濃艷。特別是青花用「回青料」,因此青花發色蘭中泛紫,線條比成化粗,這些都是區別萬曆與成化特徵的鑑賞要點。
萬曆鬥彩常用團花紋,團蓮紋,折枝瓜果紋,器型不多,僅見碗,盤,杯,罐,鬥彩底部一般都有款,有仿成化的,也有青花雙圈,雙方款的本朝款,其書寫特徵與成化不同,能分辨看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成化雞缸杯
成化鬥彩雞缸杯真品,器型規整,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呈牙白或帶些肉紅色,足邊一周無釉,底部青花方框楷書款,畫面及款識青花線條纖細,色淺淡,紋飾畫法生動簡練,色彩明快艷麗,色彩純凈內不含雜質。一般在綠釉上已開片且上翹,有的內含土沁點,子母雞有動感。
(一)清康熙仿成化雞缸杯
杯子尺寸有的比真品略大,底足露胎處比真品寬,底內青花方框款較大,占滿底足,青花線條較粗,色較成化深,紋飾呆板,尤其山石畫法,在山石內加重底色濃度以點綴層次,特別是康熙彩料不如成化純凈,顯微鏡下能看到有些小顆粒狀,這一特徵又恰好是康熙仿成化的鑑定要點,也是康熙鬥彩瓷的特徵,康熙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底款除了用仿成化款外,還有用「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以及「外膳房」紅彩款。
(二)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
清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很少面世,除書寫大明成化款外,大多用「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但青花用料不是「平等青」而是浙料,發色不如成化淡雅明快,仿款特徵有點象成化,纖細挺拔,頗有骨氣,但底款上氣泡不勻,青色煥散,胎色白中閃青,底足露胎顯潔白,而成化胎質微帶黃。
(三)乾隆仿成化鬥彩雞缸杯
乾隆四年唐英奉旨仿20件雞缸杯,但差別較大,畫工拘束,彩料不如成化鮮艷,胎壁較厚,底部仿款為四字或六字,字體工整,青花色比成化濃,子母雞畫法與成化風格不一,底部寫「大清乾隆仿古」款,有的加有御題詩,乾隆非常喜愛雞紋作裝飾,因此做了一批帶雞紋器物,有碗,盤,杯,筆筒--------另有一番情趣。
清三代鬥彩與成化鬥彩區別
到了清初康熙,瓷器生產得到了恢復和提高,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康熙鬥彩發展較快,鬥彩器物明顯增多,造型小巧玲瓏,古樸凝重,器型新穎,式樣變化也較多,在製作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康熙鬥彩胎體輕薄,釉質也細白滋潤,做工精細,胎體堅緻細密,釉面與胎體結合緊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純凈,有細潤如玉的感覺,釉面有蛋殼青特點。
在色彩上,康熙鬥彩色彩豐富,艷麗,
.正仿成化鬥彩,仿得很成功,在傳世品中,就雍正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其各方面特徵水平到位,幾可亂真。
在用色上,雍正鬥彩,施彩薄而淺淡,填彩正確,設色明快,更具層次感,紋飾鮮明真實,彩料搭配更多,釉上改為用粉彩填色,燒成後又濃淡,深淺不一,淡雅明快,比成化鬥彩更為優越。
雍正朝鬥彩器型較多,造型規整,秀美,有大器也有小件,常見有碗,盤,杯,碟,盞,大器有瓶,罐,尊,缸等陳設瓷及文房用具。
雍正鬥彩器胎體白凈細潤,胎工精細,燒制溫度控制好,故釉面溫潤,光潔如玉,胎體輕巧,民窯瓷也較成功。
雍正鬥彩常用紋飾有龍鳳,牡丹,錦雞,海獸,鴛鴦,花鳥,花蝶,花果,團花,八仙,仕女,嬰戲,八寶,八吉祥,松竹梅--------繪畫色彩豐富,紅彩油潤,黃彩如蛋黃,綠彩如湖水,比成化鬥彩更勝一籌。
乾隆鬥彩品種繁多,製作精良,巧奪天工,創造了制瓷史上又一奇蹟。除小件外,陳設瓷,文房用具,,玩賞瓷比前朝更多且精。
在器型上有天球瓶,玉壺春瓶,梅瓶,葫蘆瓶,魚缸,繡墩,大盤,僧帽壺,多穆壺及小件用品如碗,盤,杯,盞,燈座,乾隆鬥彩有仿成化之器,但不如成化瑩白,釉面為青白色,肥潤堅緻,胎體陶煉精細。
在畫法上,乾隆鬥彩施彩繁複而華麗,與雍正朝清麗淡雅之風格有區別,在填彩上另加金彩,黑彩,琺瑯彩,使畫面效果更佳,光彩奪目。有的器物上粉彩,五彩,琺瑯彩三彩並用,因此乾隆鬥彩以呈色柔和之中透出明亮與凝重,淡雅之中顯瑰麗,濃艷之感,使器物盡顯富貴,大氣,絢麗。
乾隆鬥彩紋飾構圖嚴謹,仔細工整,很多紋飾是按朝廷旨意而設計的,故畫工較呆板,不及成化隨意流暢,常用紋飾為牡丹,月季,菊花,靈芝,松竹梅,子母雞,福壽三多,並蒂蓮,纏枝蓮,八仙,嬰戲,八吉祥等圖案,而且器物開光內繪畫較多,構圖繁密。
乾隆仿成化鬥彩均為小件,而且數量不多,大多為碗,盤,盞,在畫法及用彩料上與真成化差別很大,對照成化真品便可明白。
清嘉慶,道光鬥彩之區別
隨著清代逐漸衰落,經康,雍,乾三朝盛世在瓷藝上已達頂峰,然粉彩的興盛直接影響到鬥彩瓷的燒造,到了嘉慶朝,雖然瓷器也有精細之作,但大不如前了,品種不齊全,產量大為減少。
嘉慶鬥彩器型除日常用具碗,盤外,還有瓶,爐,罐,軍持,觚------。嘉慶鬥彩的胎質比乾隆粗糙,製作也不精細,釉面水平也不如前朝光潤。
在紋飾上主要有,龍鳳,花鳥,花卉,初期產品還可以,到了後期則做工粗糙,器型不夠規整,寫款官窯器均寫「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民窯書寫草率,仿明成化之風已停止,不見仿成化器面世。
嘉慶鬥彩繪畫呆板,畫面沒有動感,最主要是填彩不仔細,缺乏層次感,色彩濃重,缺乏光澤,民窯鬥彩分外銷與日常用瓷二類,與官窯相比粗糙,器型不規整。
清道光年,由於鴉片戰爭爆發,國力衰退。在制瓷業上,生產規模與制瓷技術開始走下坡路,道光鬥彩雖也有比較精細的,但質量普遍下降,沒有新意。這一時期鬥彩主要仿雍正,但與雍正鬥彩相比區別明顯,色澤淺淡,釉質粗松,釉面有棕眼,施釉流淌,而且數量大減。
道光鬥彩器型較少,目前看到的僅為碗,盤,杯,有折腰碗,墩式碗,直頸瓶,陳設瓷很少。在工藝上道光鬥彩,胎質粗松,釉面不勻,造型笨拙,釉面稀薄,波浪釉特徵明顯,並缺少瑩潤之感。
道光鬥彩繪畫不精細,填彩色較艷,繪畫線條纖細,有的鬥彩器上加繪粉彩,器型單調。鬥彩紋飾圖案,常用雞紋,蓮池鴛鴦紋,但筆法不精細,在清代瓷業上已屬晚期,器物大不如前了。
"成化鬥彩"逗你玩
成化鬥彩是收藏界瓷器類所追捧的精品系列之一,由於小巧,精美,稀有,價高,在拍場上也是搶手貨.
真正的成化鬥彩,胎薄,釉面如脂似玉.色彩艷麗.器型小巧規正.造型豐富多采,畫工精細流暢.胎質細膩.迎光透亮.有的泛牙白,有的泛肉紅,底款書寫時代特徵明顯.青花勾勒.五彩填色.以雞缸杯,高士杯,葡紋杯,蓮花杯,天字罐著稱.流芳百世,為後人所讚頌.是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拍賣場上的奇貨.
在樊家井有一家成化鬥彩專賣店,走進店鋪上下兩層,這裡到處可看到成化鬥彩的身影.在地上擺了幾百件塗滿泥漿的小瓶,小杯,有雞缸杯,龍紋碗,高足杯......品種齊全,應有盡有.
筆者踏進門,店主便迎上來問要什麼貨,我問他你地上這一堆都是泥土,怎麼賣?他說:"這是仿出土的,用紙擦一下便可,多麼有老味,很好賣的".我問他:"多少錢一隻?批發大約四十到五十元左右一隻".我隨手拿起一隻雞缸杯看了一下,仿的太粗,雞畫的很呆板,沒靈氣,問店主有好一些的嗎,他說有,'一百到二百一隻,這一種比較檔次高',但色彩和釉水還是達不到成化的水平.我告訴他要送人的,這類貨不行,於是他去樓上拿下一隻小盒內裝一隻雞缸杯,上手一看的確不錯,釉面肥潤,畫工精良,雞也有靈氣了,還有迎光泛肉紅的特徵.問他:"這隻要多少錢?最低八百元,你要就七百,這是精仿,專供老外".
我對店主說你這杯子不錯,有成化的味道,泛肉紅這個工藝你是怎麼做出來的,他說我專仿成化鬥彩已十多年了,鬥彩泛肉紅關鍵在於胎體里加了紅粉,與瓷石一起粉碎球磨,制胎,燒制後就有這個特徵了,紅粉很貴的,要三千元一斤,工藝繁瑣,所以價高,如比例不合適就報廢了.
隨後又邀我去二樓,在架子上擺滿了各類成化鬥彩器,應有盡有而且仿得較好,其中鬥彩杯類最多,我們今天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成化鬥彩器絕大多數來自於樊家井,無論是高仿還是低仿只是價格和水平問題,真正的成化鬥彩稀之又少,豈能隨手可得,成化鬥彩逗你玩,千萬別當真品買!
有關成化鬥彩的真偽鑑別
要想真正區別成化鬥彩的真偽,應首先了解成化一朝的典型造型,及大概尺寸,悉心領會其外形神韻,成化器小件為主,器型比較簡單,如鬥彩花鳥高足杯,雞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葡紋杯,天字罐等,都是成化經典之作,大器不多。
成化鬥彩仿器各朝都有,但其尺寸不是大就是小,器型不協調,外雞線條生硬,不如真品柔美。
成化鬥彩真品胎質細膩純凈,胎體輕薄,迎光透亮,呈牙白或泛肉紅色,然仿品迎光顯純白,胎體較真品厚。
成化鬥彩青花用料為「平等青」,青花發色淡雅,沉靜,色彩柔和,釉質肥厚光潤有玉質感,成化早期青花用料還有蘇料,故發色較濃,接近宣德晚期,但數量不多,現代仿品在青花呈色上比成化真品深,而且漂浮,沒有光澤。
成化鬥彩線條纖細,圓潤,淡雅而優美,而且色彩艷麗明快,各有特色,鬥彩中紅色雖深艷但色層淡薄,綠色微閃黃,紫色更具時代特徵,色厚但無光澤,尤其奼紫至今難仿。
成化鬥彩紋飾簡潔,常用團花,團鳥,團蝶,寶相花,圖案對稱,規矩,連續的裝飾手法表現在杯,盤,盞以及天字罐上,現代仿品鋪天蓋地,但呈色效果差,畫法呆板不流暢,造型及釉面如脂似玉的效果無法達到成化水平。
成化器的青花線及雙邊線很規整,緊靠足底部,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淺二條青花線,而緊靠足跟無釉處的那根青花線色較深,而上面一根比較淺,這也是真成化特徵之一,但需結合全面才能斷定。
成化瓷款識,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錯落有致,字體圓潤流暢,排列不太整齊,有它的特徵。然歷朝仿品雖也書寫成化款,明後期及清三代凡仿成化之款多少帶有本朝書寫特點,有的款因臨摹,筆劃不流暢,有停頓之痕跡不自然。現代仿品運用電腦打款,粗看很象,但沒筆捺,起落筆均為一直線,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鑑別成化鬥彩的唯一標準,就是要看真品實物,通過對比,觀察,研究才能有所領悟,仿品仿得再好,再逼真也總有它的破綻可尋。
成化鬥彩與歷代仿品在拍場上的表現
成化鬥彩器物歷來價值很高,據古文獻記載;「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真正的成化鬥彩杯,無論是雞缸杯,葡紋杯,高士杯,三秋杯,都價值不菲。成化鬥彩歷來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藏品,拿雞缸杯為例;1976年冬雞缸杯拍賣價480萬港元,1999年近千萬人民幣,2005年拍至2950萬港元,而鬥彩天字罐也突破了千萬大關。一件鬥彩高足杯,只要品相好,其價都在300----500萬以上,而且很少面世。
嘉靖,萬曆仿成化鬥彩,有的水平十分接近,只是在彩料及款識上有所區別,其價雖不及成化鬥彩高,但一般也要幾十萬,近百萬元人民幣。
清三代仿成化器,特別是康熙,雍正做工精細,仿得逼真到位,雖是仿品,但也是精細之作,其價位也在幾十萬至近百萬人民幣,很少面世。
近代仿品鋪天蓋地,有的仿品由於加入高科技,使品質大增,有的幾乎可亂真,但是沒有古韻之味及歲月留下的痕跡,這其中包括釉料開片,土沁,使用過的痕跡,沒有古拙的感覺,但一般仿的到位的,也能值幾千,上萬元,其它普品由於工藝粗糙,畫工也一般,只值幾十元到近百元,沒有收藏價值。

民間珍藏

鬥彩團孔天字罐

鬥彩海獸天字罐

底款天字
鬥彩雲鶴壺

鬥彩葡紋杯

鬥彩龍紋細頸瓶

鬥彩鳥紋高足杯

底款

鬥彩戲嬰梅瓶

鬥彩仕女梅瓶

鬥彩夔龍吐蓮杯

鬥彩團龍杯

底款

鬥彩雞紋馬蹄杯

鬥彩蜞麟描金盤

底部,,外側黃釉龍紋

鬥彩魚紋大碗

碗內

碗底